论语耻的读后感推荐8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可以成为一个反思自己成长和变化的窗口,因为我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阅读经历与他人分享,促进共鸣和交流,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耻的读后感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耻的读后感推荐8篇

论语耻的读后感篇1

?论语》由孔子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伦理思想、道德观念等,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学而时习之……”随着开篇这句脍炙人口的“子曰”,让我们打开《论语》这本国学经典,走进2500多年前孔子的世界。孔子在《论语》中主要讲了仁、礼、德、学这四方面,其中关于礼,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佾篇首孔子谓季氏的那段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季氏的官职,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却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这对孔子来说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礼的尊崇和信仰。他对礼所持的这个态度,在《论语》中常常可以看到。孔子会哀叹“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会为难地边赞管仲大仁,边说他器小,“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那么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孔子在这里剥去“礼”复杂的外衣,道出了本质:与其奢侈,不如节俭。我觉得具体的有关礼的规矩、仪式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礼,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自觉守礼。

?论语》中,孔子在学、仁、德等方面的意见是比较统一的,但在礼的叙述上,让我有些迷糊。类似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的话,不由令我疑惑起来。一会儿说宁俭,一会儿却又不愿省去祭祖的活羊。到底是形式重要呢,还是本质重要?“圣人年纪大了,说话有反复也是正常”我心里这么想。直到在做春节小报时,我突然明白了。春节有很多习俗,比如贴春联、吃饺子或汤圆、祭灶、迎财神……

这些都是形式,都是用来表达人们追求团圆、平安、幸福等美好心愿的,而本质就是由这许多形式体现了出来。就像子贡觉得既然在礼崩乐坏的鲁国,一切都只剩下有名无实的形式了,那为什么还要每月浪费一只羊呢?但孔子在意的就是这个形式,它是古礼!如果没有了这个形式,礼就真的不存在了!我又想起在国学班上,大家一起学揖手礼见师长、见同学,现在这种礼仪只能在古装片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哪还有啊。可与人见礼的本质还在呀,只是变成了鞠躬握手您好,点头抬手说嗨了。

在反复细读《论语》后,我发现对于现在仍有很多意义,比如有关于学的,有关于如何做君子的、有关于富与贫的,甚至还有关于孔子那些个性鲜明的弟子们的。让我不禁由衷感叹,《论语》不愧是一部流传至今的国学经典!

论语耻的读后感篇2

论语写的是孔子说过的一些话,是由孔子弟子的再传弟子的再传弟子写成的。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大人物,他是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分为奉道,尊礼,崇仁,重孝,尚德······其中孔子把“仁”作为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心。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到贤人,就要和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以免自己与他有相同的毛病。”我喜欢这一句话是有原因的。

我们现在的人都是见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分外眼红;看到比自己差一点的人,就嘲笑别人没有自己好,可以说是“冷嘲热讽”。我们不能像我们班的某某某同学一样,看到自己没考到100分,就说要把考100分的那个同学给宰了;自己考到100分,就沾沾自喜。

我们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提高和进步。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你们也来看看这本“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书吧!说不定你还能比我收获更大呢!祝愿你能在《论语》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座右铭。

论语耻的读后感篇3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的经典。今天,我就来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老师的言行编写的。这本书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些名言警句,直到现在还在鞭策着我们。

孔子有个故事:孔子的学生颜回给大伙儿煮粥。颜回煮好了粥,揭开锅盖,有粒灰尘掉进了锅里。他想:扔了灰尘会扔掉很多米。而这粒灰尘,谁吃都不好,便自己吃了灰尘和米。孔子看见了,心想:平日里我教他的礼节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颜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给老师。孔子说:“我刚梦见了神灵,第一碗粥,要先给神。”颜回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颜回道了歉。孔子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我们应当学习。

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论语》里有一句话“言必行,行必果。”现在这句话用于表扬。但是如果背了后面的话,你就懂了。这句话连起来是“言必行,行必果,铿铿然小人哉。”这其实是一句批评的话。孔子的意思是:只知道听信,一定去做,没有正义感,不区分正义和邪恶的人,真是个小人。

最后我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经典瑰宝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把它放在心灵房间最显眼的地方时常拿来擦拭。这样,中华经典才会世代传承,中华民族昌盛久远。

论语耻的读后感篇4

对于我们来说,《论语》接触得是挺多的,也是十分熟悉的。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而于丹却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我对《论语》又有了新的理会,在心中也加深了对于丹的印象。

?于丹<论语>心得》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教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教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就像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穿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和谐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她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现在说21世纪评估各国家人民生活得好与不好,不止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还要看国民幸福指数。我们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国民幸福指数有64%左右,1991年提升到了73%左右,可在1996年却下跌到68%。这说明“在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我认为“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朋友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一旦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让我们了解过去,让我们知道了当今的生活。使我们豁然开朗,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论语耻的读后感篇5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爱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但是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够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耻的读后感篇6

心灵之道。这章讲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遗憾后悔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人生难免会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没有挑战性的是无法激励人前进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运不发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不遗憾千百次的凋零,因为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当一个人失败后,延其绳索找其导火的源头,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遥,后悔自己的擦肩而过,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遗憾。后悔无济于事,天下没有买后悔药的。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就如同也许在这回的高考中你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并不意味着人生会永远停留在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只是沉积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对一道选择题呢,也许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现在抱着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已经有缺憾,那就让自己的努力去填补那个缺憾,不要让缺憾的漏洞越来越大,直到无法补救。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之后在文中又提到了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从何而来?它是发自内心的淡然与坦然。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建立自信是困境中重新崛起的一种特有的力量。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与其沉寂在后悔之中,不如增强自己的信心,挑战未来的人生。所谓“老夫聊法少年狂”这难道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吗?

所谓“三省吾身”于丹说:“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错,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之后却不知悔过,还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与借口来推托,这是懦弱的表现。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遗憾,勇者即表现为面对错误勇于承认的勇气,体现出的是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我喜欢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话:“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不错,鲁迅曾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种脊梁背后的风骨之气,那种形于天的风然之骨。所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所谓:“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不求人;贫莫贫于无才能;贱莫贱于无骨气。”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为君子。我记得一位学者是这么说的:“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近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风骨也许是为中国人所骄傲的资本吧。

其实这章主要讲人生多有不顺,要如何去弥补不顺,自信心,勇敢的勇气,风骨的气节。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也有所不同。

我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赌博,你的筹码就是自信,勇敢等等一切能想出的高洁的名词,如果你连这些都不具备的话,就是失去了筹码,连筹码都没有的你,又何谈去堵上一把呢?

论语耻的读后感篇7

一直对中国文化中动辄扯出的“神圣”一词心存疑惑,甚至于只是把他们当作一组一起使用的字词,而不加以辨析。

可当我看到于丹所说的“神于天,圣于地”时,我才恍然惊觉,这原来“神圣”可以这么理解:神是接近天空的,遥遥远望,缠绕着一种不可言说的飘忽感和出尘感,像是遥远到天际的巴别塔传说,被口口相传,却从未有人见过它的真面目;圣却是贴近土地的,带有一种泥土的朴实的质感,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氧气和水,你不用刻意的强调,因为它一直在。

中国古代的文人,骨子里有种也许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可能会嗤之以鼻的神圣责任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或者是“穷则独济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准则,都明明白白的体现了“天、地、人”的观念:头顶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希冀天下大同;脚踏一片现实主义的土地,勤劳务实肯干;一身铮铮傲骨,两袖清风,潇潇洒洒的活在这凡世尘嚣中。

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每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此话我翻来覆去思索良久,确实如此。

我们的社会理想大抵都是希望最终求得封王觅侯,求得人生的意义,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不得不说,在这方面讲,社会理想的确是功利的。我们也许是为了名声、地位、生活质量而开始采取行动,以求得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文天祥早在几百年前就道出了真相,无非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罢了。

但是,有时候又难免会产生倦怠的情绪。觉得就这么得过且过,也没什么不好的。这就是我们自然人格理想的道家化。

于丹说:“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老话有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圣贤之所以被奉为后世的行为准则,大抵是因为他们的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或许就在于此,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一套完整的行为体系。

这才是最应该镌刻在一个民族骨子里的东西。

论语耻的读后感篇8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话虽有夸大之嫌,但是证明了《论语》在我国诸子百家著作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论仍被世人视为真理,不但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名扬四海,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在《卫灵公》里,他说道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时,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孔子认为他的生死观就是将“仁”作为最高标准的。生命是宝贵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仁”。杀身成仁自古以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宪问》中,孔子讲到了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因此,一个人除了要勇之外,还应该修养其他的各种品德,从而变为有道德的人。孔子鄙视物理和权力,崇尚朴素和道德。所以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可惜并未受各国国君接纳。

在《子路》里,孔子阐述了自己对于“士”的理解。孔子认为,“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都是气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虽然孔子的认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他敢于质疑统治者的精神。孔子眼里,统治者做到以“仁”待人待国后才称的上是“士”。

在《先进》中,孔子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

在《季氏》里孔子谈到,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献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额好处,与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颜渊》中,孔子谈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

总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举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论语耻的读后感推荐8篇相关文章:

关于耻的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耻的读后感6篇

论语的读后感300字8篇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精选8篇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参考8篇

论语高中读后感1000字8篇

论语高中读后感8篇

论语共读后感8篇

论语公冶读后感8篇

论语述而的读后感优秀8篇

论语耻的读后感推荐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4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