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耻的读后感参考5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情节、角色以及主题的深刻思考的产物,读后感可以成为一个反思自己成长和变化的窗口,因为我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语耻的读后感参考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耻的读后感参考5篇

论语耻的读后感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章,宋代大儒朱熹对此评价极高,说孔子的这几句话“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纵观人的一生也不外乎三样事情最重要,即:自我学习、人际交往、提高道德修养。

在开篇,孔子首先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很重要,二是在学习中要讲究方法,即时常温习和实践,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人生有涯,而学无止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学习永远是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人是群居动物,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群体而孤立存在。朋友是性格相仿、志趣相投、文化层次相近、心灵相通的人。好的朋友,既是益友,又是良师,所以,任何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交就不能有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则是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人格的塑造。对于别人的不理解不去恼怒和怪罪,体现的是君子宽以待人的大度风范,也是儒家所要求的作为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谦恭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若芳香,蝴蝶自来,是金子终会发光。

论语耻的读后感篇2

带着恭敬的心情去读这本书,因为是解读《论语》。我的古典文学学得不好,因此总想好好学一学。对儒家从来没有深究过,只是偶尔跟朋友一起谈谈说说,更喜欢道家的超逸飘然。

对百家讲坛曾经一度痴迷,总觉得看此节目的都是文人,也曾追逐着去看,直到易中天被像超女一样炒得火热的时候,我心里的火热倒是一下子凉了,总觉得一下子出名的就像暴富一样缺乏积淀。

?于丹心得》用bt下载在电脑上,常常拿来欣赏品位女性厚实而充满自信的演讲,只有对自己绝对自信的人才有可能如此铿锵有力地讲述国学的经典,也只有勤奋的人才有可能练就如此流畅明晰的口才,只有达到这种社会地位的人才敢如此淡定地跟全国人民谈论关于“淡定”的话题。同样的一部著作,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不同,解读自然也不同,也许,同样是《论语》,愤世嫉俗的人读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读出了从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读出了奋发进取,缺乏谋略的人读出了生活的智慧……

也许是过于自信和自我的表现让我并不欣赏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不多的文字却用了过于稀疏的排版方式;原本并不特别和独到的思想只因为“在圣贤的光芒下”而显得分外华丽,试想,如果将书中所阐释的这些观点和故事联系在《读者》或者某些有关心灵鸡汤的图书,也是完全没有什么不妥的;过于频繁的签名售书也让我感觉到过于急功近利的商业气息。“在圣贤的光芒下”这样的语调让我从灵魂里感到自己的卑贱,用圣贤的思想启迪心灵是有可能的,但只有当自己的心灵能够释放光芒的时候,可能才能快乐,在圣贤的光芒下,便永远无法自己取暖。

喜欢书中引用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一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更适合于那些已经绚烂之极的人们。当那些曾经为了

功和利追随不懈,而如今却发现金钱,权力,美女都不能填补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让自己快乐的人,当他们有了房、换了车、有了稳定的家庭又有了可以引发激情的红颜知己的时候,再告诉他们生活不要太多的功名利禄,不要奢求太多,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高的境界。对于挣扎在生命的最现实状态的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没有感受到心灵绚烂之极的巅顶,又怎么能真正的归于平淡呢?

这本书谈的是关于心态的话题,书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诸如淡定、平静、坦然之类。反复提及的观点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她说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因此只能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但是,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被人左右的,当一个生活在总被人随意左右的世界里的人,并且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心的时候,这可能会快乐吗?适应和面对社会是必须的,不适应社会的内心必然是不快乐的,但是,苛责内心决不是适应的方式。心理学讲拥有健康和积极的心态,所强调的是我们要能够从各种不同生存状态中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到能够让我有足够的生存勇气和快乐体验的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而于丹《论语》心得更明显地阐述恕与忍的调节心理的方式,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漠视生存环境中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有谁能做到吗?对周遭灰色环境的漠视难道不是一种颓废的表现吗?

换句话说,如果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快乐只决定于人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是不是过于唯心了呢!“中庸”是解读中国哲学或者说儒家思想的一个关键词,如果我可以解读“中庸”之美,那么应该是一种和谐,一种融合,如果用新名词来解释应该是一种“共赢”,人与社会的共赢,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在这本书中,我却感到作者过分强调了内省,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所呈现出来的做社会中的人与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我的状态是两种我们都需要体验和感悟的。

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的观点更加清晰了,不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是因为我更认为这样的解读应该说给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去领悟。而我更需要的是更加充满激情和磨砺,更加精彩和饱满的激励。中庸,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而我,没有体验绚烂的心灵又怎能真正归于平淡呢?

论语耻的读后感篇3

选择捧读起这本书多半原因是封面“广告”打得好,曹文轩是我大学时写过其《细米》书评的一位著名当代作家,“全国首部中学生系统读《论语》的心得文集”、“以传统经典的眼光来猛烈批判现实,又用当下的眼光来深刻解读传统经典,颇有创意,很具有可读性”,一个90后的高中小女生,在前人林语堂、傅佩荣、于丹等多位专研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师”著作中学习、思考,进而对《论语》进行“幽默个性”、“深刻犀利”的解读,不得不承认曹文轩作的序让我对此书有了阅读的兴趣。

在快餐文化泛滥的今天,我对于那些被媒体吹捧得天花乱坠的文学“神童”总带着怀疑的态度,十几岁的少年对社会百态的体验和感悟是有限的,所写的文字大多无病呻吟或是自怜自艾。即便是与我同龄的韩寒、郭敬明,我更愿意看他们现在的作品而非刚出道时被人津津乐道的“处女作”。解读经典的作家并不少见,安意如的诗词评赏“浪漫古典情”系列,尽管有人例证其抄袭,但无损我对书中那些解读古典诗词曼妙语句的犀利文字。所以,我读谢然的《不读论语枉少年》首先就带着苛刻的批判态度,且看看这个小女生写了些什么,写得如何。

写书评,我的通常做法是看看他人是如何评价的。恰好谢然开了新浪博客,百度一下也有不少的评论文章,其中不乏白烨(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陈建森(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人对她的高度评价。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当代中学生能对中国传统经典投入精力和时间进行解读,能对社会、时事给予关注、评论,无论其立场如何、是否有足够的深度,至少比那些每天只知盲目追星的“非主流”孩子让我更能看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最崇拜的偶像是孔子,把《论语》视为成长圣经,七岁开始背《论语》,家中摆着多本他人解读孔子的书籍,就是这样的一个女生,用她幽默、个性解读着孔子,还一个真实的孔子。

谢然笔下的孔子是个“可爱的普通的神奇的智慧的老头子”,是“大帅哥”,也是“天下第一情圣”。她认为孔子不仅是“万世师表”,而且是“万世生表”。孔子好学天下第一,是天下所有求学者的表率,首先是好学生,才能成为好老师。谢然读《论语》、评《论语》、评孔子,也不完全“就事论事”,而是联系了社会的时事,从文章的标题就可看出,如“孔子、富贵和唐山大地震”、“孔子之道与高房价”、“孔子的食品安全问题”,作者以幽默的笔调解读了孔子,也剖析了当今社会。真实的孔子,承认自己是“丧家狗”,他好学仁爱,对周公顶礼膜拜;他坚持原则,被学生评价为温良恭俭让,他也会开玩笑,更有破口大骂或悲痛欲绝之时,甚至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使小性子的一面。这可是孔圣人啊!谢然笔下的孔子几乎颠覆了我对孔子所有的印象,却也毫不掩饰地展示了一个与凡人无异,却又卓尔不凡的孔子。因为孔子,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圣人”。

最后一篇文章里,谢然认为《论语》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当然,有这样观点的人,谢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论语》带给我们更多思考和启示的是:修德、习文、治国。且不说孔子思想或是儒家精神的精华和糟粕孰多孰少,也不论儒家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活力,我想,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善其身”、“济天下”为个人价值观,大胆创新发展,应该是小作者最想表达于读者的心声。

普遍掀起的读国学经典热潮,轰轰烈烈地开展一轮后总是归于销声匿迹,也不见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力有多么深远。我们总是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关注了目标又疏忽了过程,让本该实实在在的诵读变成了一场华丽的作秀。终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我们浮躁的心缺乏足够的耐心,真正静心品读那些经典蕴含的精神实质。谢然七岁始读《论语》,十七岁写下《不读论语枉少年》,十年的积淀也许仍不足以读通《论语》、读透孔子,但她迈出了尝试和探索的一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她是值得得到肯定的。我希望,在我们日趋追求功利的今天,能拾起那些学生时代读过的经典,那些我们还没读完、读齐、读通、读透的经典,细细品读,久久回味,让灵魂得以洗礼,让心灵得以净化,让素质得以提高,让文化得以传承。别枉费了我们的少年,又枉费了我们的一生。

论语耻的读后感篇4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能够一边复习原文,一边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领悟”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仅让我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领悟”,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十分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忙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长处去领悟,以他的短处为自我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耻的读后感篇5

于丹教授说:“《论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她告诉我们:先修炼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听信他人对你的鼓动,要结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结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为人处世是有哲学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多听,多看,多闻,把人家走过的路,间接地警示自己。那么你的人生路就会走得很好,也会走得很顺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少苛刻别人,君子不抱怨别人,对自己每天都要检点,那样的人,才会做到慎言之.一个人尊从学问的人,才会让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教养,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论语耻的读后感参考5篇相关文章:

关于耻的读后感模板7篇

关于耻的读后感通用7篇

关于耻的读后感6篇

论语的读后感通用5篇

论语的读后感5篇

论语的读后感300字模板5篇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优质5篇

论语的读后感800字5篇

论语800字读后感模板5篇

论语人生读后感5篇

论语耻的读后感参考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4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