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水平,在读后感中,读者可以分享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展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草之家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草之家的读后感篇1
东野圭吾,这个近年来很火的日本作家;白色与蓝色拼接的清新封面;“人鱼之家“……这些标签,是我阅读“沉睡的人鱼之家“的初衷,起初以为会是童话故事,没想到却是写实的“死亡”之歌。”如果推理小说一定要有死亡,这本书所触及的或许就是最残忍、最令人绝望的一种情境”。这是封面上的一句话,“死亡”也确实发生在故事的开始,伴随着故事的结束。
小说核心人物瑞穗,一个6岁的小女孩,因为意外溺水而“死亡”,整本书也是围绕瑞穗的“死亡”,而进行的一场“救赎”。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个悲剧女孩的母亲——熏子,这本书的女主角,一个对女儿有着“无底限”热爱的母亲,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甘愿牺牲自我、无畏世俗异样态度的女人。在已基本确认无治愈可能,甚至是没有治疗意义的情况下,她坚持让女儿“活下去”。当然,这样的前提是,她不得不因为经济的压力被迫与已经分居准备离婚的出轨丈夫继续维系婚姻关系,她不得不放弃与自己两情相悦的意中人,她不得不化身家庭主妇成为照顾女儿的全职妈妈……
小说通过熏子与女儿多场景的描述,不管别人怎么看,她始终认为女儿还活着,跟她说话,给她精心的梳妆打扮买衣服,在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压力下坚持了3年。期间,甚至有一些近乎疯狂的举动,比如冒充女家庭教师参加公益活动,举刀要亲手杀了女儿……她说“我心里可爱的宝贝,却成为别人眼中的骇人怪物,如果爱是一种病态,就让我彻底疯狂吧”!熏子渴望女儿醒过来,读者也不禁想唤醒瑞穗,去填补熏子那孤独的思念。女儿最终依然没能醒过来,但熏子却已经解开了心结,完全释然了。这沉甸甸的母爱,尽管疯狂,却“润物细无声”般浸入了读者心里。
草之家的读后感篇2
又一部东野圭吾老先生的杰作,本以为也是一部逻辑推理性小说,没想到从开篇到结尾读起来都是暖暖的,讲述了一个女孩瑞穗因意外溺水导致脑部缺氧,而被医生判定为“闹死”,并提议希望父母能提供器官捐献,却因为弟弟来看望昏迷不醒的姐姐时的谈话,导致女儿似乎有了一丝的触动,但医生说不一定是真的触动,因为脑波没有一丝的波动,而此时此刻的父母无法接受心脏还在跳动的'女儿就是死亡,而拒绝捐献。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瑞穗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能机械的动,机械的笑,并且还不断的长高,在妈妈眼里女儿还活着,外人无法理解妈妈的爱,说她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而让女人这般机械的活着,直到有一天妈妈在梦里看到女儿来道别,谢谢妈妈这么多年的关照,梦醒后,女儿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妈妈坦然的接受了女儿真的离开了,并主动提出器官捐献,把她的心脏移植到另一个男孩身上,男孩莫名的感到身体上有种奇怪的花香,因为那种花正式瑞穗生前所喜欢的花。东野圭吾通过细节和心里活动,把复杂的人心展现的很是真实,人性善里的恶,恶里的善。
草之家的读后感篇3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会让所有人陷入沉思。
主人公熏子在即将和出轨的丈夫离婚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女儿瑞穗的一次事故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瑞穗在一次游泳的时候意外溺水,昏迷不醒,医生判断瑞穗的大部分脑组织已经死亡,建议做脑死判定,同时询问他们夫妇是否接受器官捐赠。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日本的法律规定,处于植物人状态的患者如果做了脑死判定,就可以认定患者已经死亡,即便患者还能借助人工呼吸机继续呼吸,即便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而只有接受器官捐赠的人才会做脑死判定,如果拒绝捐赠器官,就没有必要做脑死判定,而患者就一直以植物人的状态活着。
思考了一夜,熏子夫妇准备答应器官捐赠,可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发现瑞穗的手动了一下,很微弱,熏子的丈夫甚至觉得这是错觉。但熏子坚定的认为瑞穗还活着,她拒绝做脑死判定!
因为熏子丈夫的公司是做相关机器的。他们给瑞穗装了自动呼吸器,并通过电流控制来活动瑞穗的shenti,这使得瑞穗看上去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只是睡着了而已。熏子就这样照顾了瑞穗三年!这在医学上也是个奇迹。对于能够一直照顾瑞穗这件事,熏子非常幸福,并不觉得辛苦。
可是在外人看来,熏子每天照顾的只是一具尸体!这让熏子很受打击;同时,熏子又亲眼目睹了一个小朋友因为日本几乎没有人捐赠器官而失去了生命,她的内心更是备受煎熬,她很痛苦,重点是死去那个小朋友的父母很理解不愿捐赠器官的父母,对于“她这种人”并没有任何怨言。痛苦挣扎过后,她把这一切归咎于日本的法律。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熏子拿着刀抵住瑞穗的心脏,在警察面前质问“请问,如果我杀了我的女儿我会是杀人犯吗?”,“如果我女儿是一具尸体,那我就不是杀人犯;如果你们承认她没有死,那我就是杀人犯是吗?”,“请叫你们的专家过来,我就想知道我女儿现在是不是尸体!”她歇斯底里又逻辑清晰地抛出一系列问题,就是想告诉大家,我女儿不是尸体!
最后,在一个凌晨,熏子听到有人叫她,她睁开眼看到瑞穗站在床边,告诉她“妈妈,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我很幸福,真的很幸福。再见”她跑到瑞穗的身边,发现各项指标都在恶化,她这才知道,瑞穗是现在才离开的。她很平静,这几年对瑞穗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值得的。最终,她当然把瑞穗的器官捐赠了。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
草之家的读后感篇4
死亡到底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瞬间?对于脑死患者来着,他们真正的死亡时间要怎么定义?是被判定脑死的时刻,还是没有心跳的时刻?这本书被称为是继解忧杂货店之后东野圭吾的又一力作,虽说两本书都蕴含着人生哲理,但相比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少了一丝温情,更多的是残忍。
在读了这本书的一大半的时候,我和书中的人一样,以为薰子活在自己的世界,不愿面对事实,我也以为她对瑞穗的摆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
然而看到后面才明白真相。原来薰子一个人过的是这么的绝望。在别人看来,自己的女儿已经死了,别人以为她照顾的不过是一具尸体。然而在一位妈妈的眼里,那是她的女儿,在她心里瑞穗一直活着,只要有一线希望,她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女儿。同时为了不让自己真的屏蔽现实,薰子还和自己的心魔作斗争。薰子居然现在自己对立的地位,强迫自己做正确的思考。薰子居然想到日本的医生也应该果断的下达脑死判决,而不是犹豫不决,因为这会让很多的父母无法放弃自己的孩子,总觉得还有希望。
我想薰子的内心一定挣扎过无数次,也在同绝望做过无数次的斗争吧。书里最感动的一句话是“即使世界陷入疯狂也有我非守护不可的东西”,也只有自己的女儿才能让她如此守护吧。
草之家的读后感篇5
我们无法定义是脑死或是心脏停止跳动才是真正的死亡时间,这本来就是一个讲不清的话题。就像熏子在朋友们在都不理解她一直照顾已经毫无意识的瑞穗的时候,她报警请来了警察问他们,如果这时候拿一把刀插进瑞穗胸口会不会被判故意杀人罪。警察很难说瑞穗是不是已经死亡,因为她的心脏可以跳动,而大脑却是接近死亡状态。
而熏子在第一次被医生建议是否履行同意瑞穗捐赠器官的时候,因为感受到瑞穗的身体活动而果断拒绝了捐赠之后,心里也是特别的纠结难受。她冒充了她看不惯的老师新章房子,去参加了周末一个等待心脏移植的孩子的募捐活动。最后那个孩子等不到募全款出国移植,病情恶化远离爸爸妈妈而去的时候,爸爸妈妈也没有怪罪那些不愿意将自己孩子器官捐献的父母,因为将心比心,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虽然等待捐赠,但不期待任何一个孩子的逝去,这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难过的事情,他们可以理解。
结尾那个出现在开头的酱油小男孩,幸运地接受了他心中那个很美的睡着的小女孩的心脏,这是东野大叔给我们一个最美好的结尾吧~
对了,那个很高级的通过脊髓传输刺激四肢运动的高科技,如果真的可以研发出来,会很棒诶,能够造福许许多多的病人和他们的家人,回到一个正常的不需要别人照顾,自主生活的状态!
草之家的读后感篇6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主人公名叫娜拉,她为了救丈夫的命而冒着违法的危险向别人借钱来维持这个家,事情被丈夫海尔茂知道后,她却受到了无情的责骂,这让她认识到海尔茂的自私与虚伪,内心终于觉醒,踏出了追求女性独立的第一步。
在《玩偶之家》中,娜拉一开始沉浸在美满家庭的喜悦之中,兴致勃勃地为圣诞节做准备。为救海尔茂而借钱的事情即将败露之际甚至想到以自杀来“赎罪”,但是海尔茂的反应令她十分绝望,在认识到海尔茂的真面目之后,她冷静下来,做出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重要决定。她说道“在这儿我是你的‘玩偶老婆’,正像我在家时我父亲的‘玩偶女儿’一样”,她觉得“要想了解我自己和我的环境,我得一个人过日子,所以我不能再跟你待下去”,除了作为一个妻子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她“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即“对自己的责任”,她终于意识到她首先是一个人,一个跟她丈夫一样的人,其次才是作为妻子在家庭中发挥作用。她从一味相信父亲、丈夫、宗教和法律中解放,开始尝试怀疑既定的一些规矩,她明确地表示“要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也要把宗教问题想一想”,“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她带着这种怀疑精神勇敢地踏出了自己人生道理的第一步,解除了她与海尔茂之间全部的义务,只身一人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
娜拉生活在一个相对温馨的家庭之中。无论是圣诞节前夜家中精心的布置,娜拉偷吃完杏仁饼干后心满意足的表情,还是海尔茂与娜拉之间亲密的对话,无不透露出一种亲昵而温馨的气氛,使这个家庭轻松快乐。作为一个普通的小资产阶级家庭,海尔茂外出工作,娜拉则是个十足的家庭主妇,她统筹家中的吃穿用度,作为一个女性,喜欢吃甜食,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她所思考的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却没有思考过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精神需求。而在这个家庭中,男主人海尔茂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他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娜拉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上的东西都需要通过海尔茂获得。“托伐,你可以给我点儿现钱”“谁也不会相信一个男人养活你这么一只小鸟儿要花这么些钱”,在海尔茂心中,娜拉仅仅是一只“小鸟儿”需要他来养活,并没有把她看成一个真正的有人格自由的人,而作为“玩偶”的娜拉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玩偶”本质,只满足于倾尽全力去爱护这个家庭,履行做妻子和做母亲的责任。在娜拉嫁给海尔茂之前,在自己父亲的家中,娜拉就被父亲当做“玩偶”养大,可想娜拉的母亲也必是同娜拉一样的“玩偶”,生长的家庭环境是这样,娜拉自己的思想便被深深地禁锢了起来,父亲和
海尔茂对她温柔有加,没有刻意去侵略她的思想,但这却是一种思想上温柔地大男子主义,让娜拉认为成为他们的附庸品是理所当然。娜拉尚未迸发过自己的思想火花,就早已被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被周遭的环境所潜移默化,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自觉性,只晓得如何去当一个贤妻良母而已,却从未知道如何去成为一个健全的独立自主的人。而她的作为人的自觉性也仅仅只是被禁锢而已,并没有被完全抹杀,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不自觉地保留着先进的渴望独立自由的思想,这个火种没有被彻底扑灭,才为她之后的觉醒赋予了一定的可能性。
娜拉独立而果断,隐忍而坚强,在内心深处沉睡着对于自由与新生活的渴望。在觉醒之前,处处为家庭着想,全身心投入到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之上,为了救生病的丈夫的命而冒着危险打破社会惯例去借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面为了准期付款,她“东拼西凑,到处想办法”,“不能让托伐过日子受委屈”,“也不能让孩子们穿得太不像样”,为了这个,娜拉甚至“弄到了好些抄写的工作。每天躲在晚上躲在屋子里一直抄到后半夜”,她为了家庭而隐忍地付出,外面要按时付款,在家里的吃穿用度上也要有所把握而不让海尔茂怀疑。从一直坚持了下去这件事上,她的坚强而独立的品格便可见一斑,这也为她日后敢于出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借钱事件败露是一个契机,让她在认清海尔茂的真面目之后,她从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海尔茂的想法中走出,理性而认真地思考了自己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在她冷静的思考完之后,她没有半点犹豫,坚强而勇敢地和海尔茂据理力争,在自己名义上的丈夫面前毫无畏惧毫不让步,无论是海尔茂搬出家庭、孩子还是宗教与道德法律,都不曾让这个坚强的有思想的女性产生任何的动摇,反而让她更坚定了离开这个家的愿望。正因为海尔茂的发问,娜拉才能进一步地对当时的法律以及宗教产生更加深刻的质疑。在娜拉这样的女性骨子里沉睡的,是对一切不合理的制度怀疑的精神,她怀疑不让人救人的法律,怀疑牧师的话,怀疑不让自己及其他女性获得自由的家庭制度,正因为存在了质疑的精神,所以她才要打破现有的生活状况去求证自己所追求的东西——独立和自由。
海尔茂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是住在家庭的男权主义者,一方面他正派守法,敬业爱家,他秉持着不借钱不欠债的想法,他认为“一借钱,一欠债,家庭生活马上就会不自由,不美满”,“一个人有了稳固的地位和丰富的收入真快活”;另一方面他小心眼儿,庸俗小气,他坚持辞退柯洛克斯泰的最大原因是柯洛克斯泰随便叫他的小名,最爱跟他套近乎,经常托伐长托伐短地叫个没有完,这让海尔茂受不了,他觉得娜拉活像她的父亲,“一天到晚睁大了眼睛到处找钱。可是钱一到手,不知怎么又从手指头缝里漏出去了”;他大男子主义,他觉得自己“没有缺点,并且希望永远不会有”,他认为“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
声誉”。他专制、虚伪、自私:把持家庭财权,信箱钥匙,控制妻子的趣味、爱好,唯我独尊,是法律和道德的卫道士,是狂热追逐金钱和地位的物质主义者。但是即使海尔茂对娜拉是带有大男子主义式的控制,并非将其作为一个妻子去爱护,而只是将其作为“小鸟儿”“小松鼠”之类的宠物去疼爱。海尔茂的大男子主义也并非他个人所愿,同娜拉对于自身思想被禁锢而不自知一样,海尔茂对于自己的大男子主义性格也没有任何自觉,他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性格就是所谓的大男子主义,在他的心目中,把握家庭大权,将妻子当成宠爱的玩偶看待,恪守传统意义上的法律与道德,这些都没有任何需要受到质疑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个社会必定都是按照他所接受的教育所接受的道理去运转的,这些并没有什么疑问。所以,在娜拉觉醒之前,他也是混沌地按照着自己所遵守的道义去生活去处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娜拉的觉醒也促进了海尔茂的一个觉醒,海尔茂在和娜拉争论过后,在娜拉都放弃相信奇迹中的奇迹之后,他愿意寻求方法试着去改变自己,改变到他们俩能在一块儿过真正像夫妻的日子。他在娜拉走后“心中闪出一个新希望”,预示着他有可能去改变自己的大男子主义。
海尔茂对娜拉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为娜拉独立自主的意识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场所,使娜拉有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的时间,正因为海尔茂只需要娜拉在他身边像只小鸟儿一般开心地没有自己思想地生活,而娜拉一直以来也是如此表现,海尔茂才对娜拉的其他方面没有苛责过多,甚至在娜拉的缺点上都采取一种宠溺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娜拉独立思考的空间,只是娜拉自己本身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原本是可以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存在这一事实。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娜拉的行动验证了这句至理名言。中小资产阶级敢于抗争的品质同样体现在了娜拉身上,即使面对着自私小气又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在抗争的道路上,娜拉依然不屈不挠地秉持着自己坚强而勇敢的性格,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获得解放和自由,明白自己该通过何种渠道才可能获得社会地位,获得独立自主的权利。她头脑清晰,在道德、法律、宗教和丈夫面前不退让一步,所以,第一次抗争便获得了奔向光明的权利。
草之家的读后感篇7
1、剧本
这是我离开课本以后,第一次看剧本,最初的选择,不外乎在于这个基本字不多,可以短时间内看完。比较惭愧的来说,我并没有看过戏剧。(小伙伴快带上我这个戏剧白痴去看演出吧),所以要评价有点牵强。
但是,对于小白来说第一次拿到《玩偶之家》这个剧本,是没有太多问题的,故事比较吸引人,不会因为晦涩难懂或者人物太多而出现想放弃的想法,而故事最后的转折对于我来说感觉铺垫不够多,突然之间,娜拉的智慧之火就燃烧了,突然之间就要出走了,感觉有点太突然了,这对于通常以小说阅读的我来说,至少也应该三到四个章节的转变,但可能就就是话剧的特点,这个突然的转变需要演员很好的在前面进行铺垫吧,本周有空我去看看哔哩哔哩上的话剧揣摩揣摩。
2、女性的觉醒
如果把易卜生放在当代,就这一部话剧他应该就肩抗女性崛起话题大v,话剧中两位女性角色,一位清楚自己要什么,愿意为之付出并承担相关后果,一位在迷糊中甜蜜着,然后从甜蜜中恍然清醒。
剧本的故事围绕着女主角娜拉,她在开篇和中篇的浅面向都是一个可爱、热情的单纯女子,但是故事也有伏笔,例如娜拉与克里斯蒂娜的讨论中说过自己并不是生活在蜜罐中的可人儿。
剧本中娜拉的丈夫高升,由此引来的人情世故,而娜拉借钱成为整个故事的引线,最终引爆小家庭中的内核问题。
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娜拉最终的决然,并不是突然一声惊雷平底而起。丈夫的态度的骤然改变成了叫醒娜拉的最后低鸣,娜拉对八年婚姻进行复盘,发现自己的状态依旧如在父母之家一般,微笑着表演每一个动作满足家人的全部期待。
那种状态有如浪漫故事的序幕,阳光隐隐灼灼,美好而幸福,但是如果一辈子都如此,或者是幸福,又或者说是不幸。在剧本中娜拉因为借钱而自己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梦醒的机会,从浪漫中清醒,发现那种美好,一无是处。
她迫切的想独立,想有一口属于自己的空气。但,所站的'角度,所处的位置,带让她不得不继续表演,终于那一封信解开了完美婚姻与所有浪漫的谎言,那个呼喊着我将拯救你于水火的男人,在水火未来之际变了脸,而娜拉对婚姻复盘的所有立足点都碎了。
4、玩偶
最初我以为玩偶之家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玩偶,可是读罢剧本发现明面上娜拉是玩偶,而实际上所有出场人物也全部都是玩偶。
所谓自我的觉醒,到底是什么?难道站在道德的对面与流言蜚语携手共进就是自我的觉醒吗?剧本很戏剧化的创造了一个自我觉醒的克里斯蒂娜,但是真正的觉醒,对自我的认知,远远比剧本的寥寥数笔难以捉摸。
这也许才是作者埋在剧本中的彩蛋,整个《玩偶之家》到底谁才是玩偶。
草之家的读后感篇8
翻看《玩偶之家》这本书后,突然觉得应该为娜拉说点什么。娜拉 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 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 "首先我是一个人, 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以此作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通过债主的要挟,海尔茂 收到揭发信,交代剧情发展的关键事件娜拉伪造签名,然后集中刻画他们冲突、 决裂的过程。 海尔茂律师刚谋到银行经理一职,正欲大展鸿图。他的妻子娜拉请他帮助老同学 林丹太太找份工作, 于是海尔茂解雇了手下的小职员柯洛克斯泰,准备让林丹太 太接替空出的位置。娜拉前些年为给丈夫治病而借债,无意中犯了伪造字据罪, 柯洛克斯泰拿着字据要挟娜拉。
海尔茂看了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后勃然大怒,骂 娜拉是"坏东西"、"罪犯"、,说自己的前程全被毁了。待柯洛 克斯泰被林丹太太说动,退回字据时,海尔茂快活地叫道:"娜拉,我没事了, 我饶恕你了。"但娜拉却不饶恕他,因为她已看清,丈夫关心的只是他的地位和 名誉,所谓"爱"、"关心",只是拿她当玩偶。于是她断然出走了。剧本的第三幕写娜拉一条条阐述分手的理由,也是一点点揭露海尔茂的大男子主义的虚伪嘴脸。在丈夫要她像小鸟一样顺从他时。娜拉从来没有像一个人一样生活。抛开一切的束缚,她发出了心底最急切的呐喊:"首先我是一个人, 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她为自己争取了自由;当他们接受柯洛克斯泰的威胁时,她绝望的看到了海尔茂的虚伪,"我满心以为你说了那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而出把全部的责任担在自己的肩上。对大家说;事情是我干的——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会当然不会——我已准备自杀。"多么激愤的语言,她渴望得到海尔茂真正的庇护,可惜不是,得到的是虚伪和责骂。
太痛恨海尔茂像变色龙般的千变万化,他对娜拉的爱就会随心所欲,全然没有尊重与帮助。他把娜拉只是当做自己的玩偶,而不是一个人,其实他与娜拉相比他才是真正的"弱者",他没有担当的勇气,他不敢为自己心爱的人而"耽误"前程,他是一个被栓了鼻环而全然不知的懦夫。
草之家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