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热情,增加阅读的乐趣,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科学类的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科学类的读后感篇1
最近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科学家的故事》,其中,诺贝尔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
故事主要讲了诺贝尔看到人们为了开通公路,用铁锤砸石头,很不容易。他想:要是有东西能一下子把大山劈开,该多好呀!从此,诺贝尔便把兴趣放在炸药上。最先,诺贝尔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十分强大,被人们称为诺贝尔炸药油,但是,液体、炸药在运输过程中非常容易爆炸。随后,诺贝尔又发明了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只有在引爆后才会爆炸。但是诺贝尔还不满意,最后终于发明了威力更大的炸药。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精益求经、坚持不懈。
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了100分,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上课时举手发言不积极了,作业也不想写了。一个星期后的'一次考试,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才80多分。我深有感触:我以后一定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从那以后,我干什么事都一心一意、追求完美。从那次考试以后,我上课时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听讲,而且一心一意的写作业。我的成绩开始上升,最后超过了全班所有人。
以后我做事一定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关于科学类的读后感篇2
科学一词总给人很宽泛而深奥的感觉,它的词义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这解释倒是十分精炼。我们周围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整个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不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的变化,而是被一定的规律束缚着的,这从科学一词的词义中便可以看出。科学的规律支配着一切,主宰着万物,当然也将人类牢牢掌控在它手中。于是,人类便循着这种规律踏上了科学的旅程,从敬畏到参与,从无知到敏锐,从空想到推测,人类探索的脚印沿着科学的旅程慢慢向前延伸。
在《科学的旅程》的扉页写道:科学史是一部由squo;正确squo;与squo;错误squo;,squo;成功squo;和squo;失败squo;共同编织的历史。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包罗万象又细致入微的名为科学的路更是如此。在它的途中到处缠着宗教思想的枷锁,出处布满政治、社会舆论的荆棘,还时不时被落后的生产力和工具绊住脚跟,但一代又一代的旅者闯过来了,他们冲破了如此种种的困难围攻,这些伟大的、闪着光辉的思维的翅膀,破茧而出,从远古的公元前一路翩飞至今日,依旧明艳亮丽得令人不由得惊叹赞美。
从观察河水的上涨到应用月亮带来的潮汐能发电,从猜测宇宙到发射航天器探索外太空,从认识生命到人工合成活细胞,从发现氧气的化学性质到研究原子弹、氢弹,科学家将科学的神秘面纱层层剖析,拨开重重迷雾,逐渐逼近科学规律的核心。通过对《科学的旅程》的阅读,我竟在不知不觉中从注重结果的结果派转变为了看中过程的过程派:从无到有,这一步一步都是无可替代的'过程,缺一不可;相对于单一而不变的规律,探索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大胆地做出猜测,虽然前方甚至仍是一团迷雾,但那努力突破,拨开迷雾的劲头是多么振奋人心,那不畏艰苦条件和世俗眼光的坚韧和淡然是多么让人为之动容,那为了真理和全人类而决心与错误偏执奋战的勇敢信念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虽然有时不幸误入歧途,但总会有勇敢的人站出来坚持真理,伽利略,哥白尼,法拉第……是这些英雄们及时扶正了科学的道路,还科学的明天以光明。《科学的旅程》让我看到了成与败、正与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曲折历史。
话虽如此,但错误却是科学旅途上的必经之路。没有这些在今人看来荒谬的错误,甚至还有生命和血的教训,那么科学就不会有现今的辉煌。我们甚至可以说是错误引领科学走上正确的方向。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经历新生,发展,当然少不了错误,才能走向辉煌。我从《科学的旅程》中感悟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万事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可一蹴而就,经历它该经历的,才能茁壮成长。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发展之路。以中国的铁路发展为例,高铁、动车的高速进程在让人惊叹自豪的同时也让人颇感担忧。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速度的飙升快得几乎不正常。它直接从贫乏跳到了先进,而压缩甚至忽略了中间过程。先进的技术,却架在不完善的系统上,于是,温州的动车追尾了,上海的地铁开反了,北京地铁的电梯坏了。这些事故真的只是偶然?去日本的时候乘坐过新干线,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产物,至今仍完好安全地运行着,正是技术与体制的双完善造就了这一结果。这两者的对比,着实该让人细细思考。
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潮中诞生了近代科学,而近代科学发展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驱神的过程。这个神既指宗教中人格化的神,也指的是在人们思想中,支配和干预自然世界运作的神秘力量。在这场科学革命中诞生出了实验观察加逻辑推理的方法,此外还形成了一种还原论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力的撕破了很多自然现象中神的面具。
这场科学革命的高潮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在17世纪发现的经典力学的三定律和万有引力。传说牛顿在树上苹果下落的时候,认识到是同一个力,它使得苹果下落和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根据这个认识,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指出宇宙间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间会相互吸引,并且给出了这个吸引力大小与两者质量与距离的关系。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和他的力学定律,英国人亚当斯和法国人勒威耶分别计算出了太阳系的一颗未知的行星——海王星。在牛顿时代,天上的世界被认为是完美的,是为了映衬出尘世的不完美而存在。可是,万有引力定律却告诉了人们,天上的物体和尘世中的物体被同样的规律支配。牛顿的力学理论极大的冲击了当时欧洲知识分子的思想,并发展出一套机械的宇宙观。在这样一个观念下,宇宙间的万物都将根据牛顿力学规律运动,甚至包括万物之尊的人,只不过是一大堆的滑轮、杠杆、弹簧组成的复杂机器,遵守着同样的规律。法国的数学家拉普拉斯在19世纪初将这种世界观发展到了极致。他假想出了一个小精灵,也被称为拉普拉斯妖。这个小精灵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如果你告诉它这个世界目前的初始状况,那么根据牛顿力学定律,未来的一切都会被这个小精灵计算出来。在这种状况下,宇宙仿佛一个大的机械钟表,一切都已注定。
16世纪的上半叶,年青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指出了是太阳,而不是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央,从而拉开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当时的天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它行星包括太阳,都围绕着地球的圆形轨迹旋转。这个学说很符合宗教以及当时普通人关于人类位于宇宙中心的幻想,因此在提出后的一千四百年中被奉为经典。可令人尴尬的是,这个模型的运行结果与实际的天文观测数据有时不符合。为了弥补这个差别,托勒密以及后继者不惜在模型中的行星轨迹上又加上了一些额外的小圆形轨迹,称为本轮。越来越多的天文学数据导致了行星轨迹中的本轮越来越多,其模型也变得越来越笨重与琐碎。但按照哥白尼新学说以及后来开普勒的工作,把太阳置于行星椭圆形轨道的焦点位置,地球作为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普通行星,无需加入本轮的假设,天文观测数据与新的模型自然的吻合得很好。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中世纪约一千年的统治,基督教教义牢牢的统治者人的思想。可在哥白尼的日心说中根本找不到上帝造物的设计,地球只是一颗围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毫无神奇之处。
根据现在的认识,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早已得到证实,宇宙学的观测表明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广袤的宇宙还在不断的胀大之中,根本没有一个中心。
虽然有把生命体看作机器的极端思想,大部分生物学家一直到19世纪初都认为属于生命体的物质有一种神秘的活力,它使得生命物质不同于普通的物质,这种观点被称为活力论。而在1828年,德国的化学家韦勒在实验室中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尿素——原本属于生命体中的物质。韦勒的实验说明生命体的物质与普通的物质没有本质的差别,从而把活力论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中。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发现所谓的生命物质,如蛋白质,dna这些生命物质,不过是含有较多c、n等元素的大分子而已。而生命现象不过是一大堆的这种大分子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而已。
但是在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这种还原论的方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疑问。科学家发现,当你理解了一个蛋白质分子,你远远没有理解一个器官以至于生命体的工作原理。为了理解生命体令人惊异的性质,引入了一个新的词语emergence(涌现性), 活力论又改头换面,重新登场了。在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鸟类学家e. selous 用了通灵(thoughts-transference)来解释鸟群飞翔时令人惊异的协调能力,他当时也并不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幽灵带入到了鸟群中。而为了解释市场整体有序状态,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引入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表示市场的有序状态来自于一股神秘力量。
随着科学的一步步发展,自然界中越来越多的神秘面罩被无情的扯下,物理学中猜测行星运动初始状态的第一推动,生物学中微生物由来的自然发生论,以及地质科学中地貌形成的灾变论。
部分如何构成整体?这是新世纪的科学任务,这门新科学的名称具有复杂性。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曾经说过我相信,21世纪是复杂性的世纪,正合我意。读完《科学的旅程》,回顾了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不仅了解了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更学会了科学的思考和规律。科学是循序渐进的脚步,顺应自然的规律才是最好的发展方式。
关于科学类的读后感篇3
暑假里,我看了几本科普读物《小牛顿科学馆》。
?小牛顿科学馆》是一本彩绘本,我刚打开时,还以为是一、二年级小朋友读得书,但我看了后,深深得被它吸引住了。
?小牛顿科学馆》虽然大部分都是图片,但是里面的知识却很丰富,有《恐龙大追踪》、《北极熊》……
其中我最喜欢《海里、水坝》,它主要讲了水源的利用,书中告诉我们,沙漠的水源是从很深的地里取出来的地下水,还告诉我们地下水是从高处流下来的,地方越高,水源越多。书中又讲了现代的水井有一般水井、电动抽水机、手动压水机、四眼井……,其中电动抽水机最奇特,这种水井用柴油做引擎,不仅能抽水,而且还能灌溉农田。还有一种水井也很奇特,这种水井有四只洞,打水时,可以四个人一起打水,比普通水井方便多了。
?恐龙大追踪》也很有意思,它告诉我们在几亿万年前的王者——恐龙,恐龙种类很多,有在水中、地面上和空中,恐龙的食物分两类,一类是植物,一类是肉类。其中我最喜欢的恐龙是三角龙。因为它不仅温顺,而且是食草恐龙,头上的角是用来攻击敌人的。
?小牛顿科学馆》这套书真是一套一举多得的好书,不仅让我丰富了知识,还让我知道了许多国家文明。
关于科学类的读后感篇4
听人们说,爱迪生是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了《外国科学家的故事》里的《爱迪生》这篇文章。爱迪生确实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一生中发明了一千多种东西,获得了很多国家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彰,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爱迪生刻苦钻研,永不满足,也不怕失败,经过无数次试验,发明了电影、留声机、电灯芯等。这些发明使人类社会快速走向现代文明。
爱迪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不是容易的。有一次,爱迪生在火车上做试验,火车开动时猛地一震,把一瓶磷震翻了,磷一遇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才把火扑灭。车上气极了,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这一打不要紧,竟把他的耳朵打聋了。又一次做实验时,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弄瞎了他的眼睛。但是爱迪生并没有被吓倒,仍然继续进行他的实验,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我多么渴望像爱迪生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为人类造福啊!然而,同爱迪生相比,我真感到羞愧万分。平时我学习不刻苦,连数学题都不认真做,一遍做不出来,就不想动脑筋再做第二遍。有时还乱发脾气,有时甚至让妈妈帮着做。
?爱迪生》这篇故事使我体会到:要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不容易的,必须付出艰苦劳动。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平常许多小事中,不也都包含着这个深刻的道理吗?今后我一定学习爱生迪那种顽强进取的精神,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高峰,长大后,做一个像爱迪生那样的科学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
关于科学类的读后感篇5
失去了父爱的孩子是单翼天使,失去了母爱的孩子也是单翼天使,他们虽然失去了父爱或母爱,但上帝却给了他们一对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单翼天使的传说:在我们还没有出生以前,世界上只有很多苹果。有的苹果因为长得分外可爱,上帝就忍不住上去咬了一口。这一口,就是一片幸福。这就注定了那个被咬去一口的苹果要遇到一些坎坷,它们成熟后就成了单翼天使。
书中的主角张小伟就是这样的一个单翼天使。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优秀生;在学校里,在班级里,有许多同学嫉妒他,嫉妒他的学习成绩,嫉妒老师对他偏心;有许多老师,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所以总是偏向他。表面上他和别的同学一样开朗快乐,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道抹不去的伤痕。
在我刚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惊讶,我想:这本书很明显是讲一个单亲小孩的成长经历的故事嘛,对于这样的书,我根本就没有兴趣。可是,我错了,在我看到“第七章黑暗中的对话”时,我被感动了。因为,我发现这本书让我深深地了解到单翼天使是多么孤单多么无助……它还让我了解到生活中的友情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在我们尝到了命运的苦涩的同时,我们学会了反省自己,学会了对抗命运,学会了坚强。更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了团结和友爱的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是单翼天使,只有彼此拥抱才能展翅飞翔。我们不仅要学会爱,学会关心,还要学会宽容,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最坚强的翅膀,我们同样也可以在空中高高的飞翔。
关于科学类的读后感篇6
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求就没有停止过。
从23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开始,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科学家们创造者辉煌,也演绎着许许多多的温馨动人的故事。在《科学的旅程》中有一个关于伟大的实验家法拉第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感叹不已。
法拉第(1791~1867)是科学史上最让人崇拜和尊敬的人物之一。作为英国一位铁匠家十个孩子中的一个,除了去学校学会读书写字,法拉第从来就没敢奢望进大学。12岁时,他就开始自己谋生,学校生涯就此结束。也许是天意,他在装订厂找到了当学徒的工作,他没有把这份工作当着简单的工作,而是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一边装订书籍,一边还贪婪地吸收着书中的知识。在这期间他读了《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电的文章和拉瓦锡的《化学基础论》。如果他不做这份工作,或许他不会有到这个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的机会。机会是给有心人创造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机会,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电磁学物理学家和电化学的化学家。
一天,一位顾客送给他几张皇家研究所所长亨·戴维爵士的四次演讲票。法拉第对那四次讲座的全部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把这些记录装订好后送给戴维,并附上一封希望在研究所当助手的申请书。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法拉第也从一个书籍装订工,成长成一位成就卓著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1812年12月的一天,英国青年化学家戴维爵士正在家里养病,一清早仆人把一大堆邮件整整齐齐放到沙发旁边的茶几上。戴维随手取出一只最大的信封,拆开来一看,是一本厚厚的书,有368页。硬封面上烫了金字:戴维爵士讲演录。奇怪,哪个出版商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借了我的名字出书?再翻开内页,原来这300多页书竟是用漂亮的字体手工抄写的,而且带附了不少精美的插图。这下戴维如附坠入五里雾中,莫名其妙了。翻着,书中落下一张信笺,原来是封短信,大意是:我是一个刚刚满师的订书学徒,很热爱化学,有幸听过您4次讲演,整理了这本笔记,现送上。如能蒙您提携,改变我目前的处境,将不胜感激云云。最后的签名是迈克尔·法拉第。
以上的情节也许是后人杜撰的,但是法拉第将戴维爵士的讲演整理成册,确是事实,这是史书上有记载的。至于是邮寄的,还是他自己找上门来就说法不一了。
可以想象,任何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也不会无动于衷的。戴维为这个年轻人的巨大热情、令人惊叹的记忆力和专心致至的精神所折服和打动,举荐他到英国皇家学院上班,担任了实验室的助理工。法拉第结束了订书工的生涯,从此一直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不已。
不久,戴维在1813年访问欧洲,随身带上法拉第作为秘书和科学助手。尽管戴维的夫人把法拉第当做仆人,但这位年轻人从无怨言,而是利用这个机会见到了科学界的关键人物。他们在欧洲各地旅行,从一个实验室到另一个实验室,完成了各种实验,参加各种演讲,在这个过程中,法拉第接受了他从未有过的教育。
在他的不懈努力和专研下,法拉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对电磁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发明了电磁学史上第一台电动机和发电机;发现了电解定律;提出电场、磁场第重要概念。他是十九世纪电磁领域最伟大的实验家。他写成的巨著《电学的实验研究》,收集了3362个条目,详细记述了他做过的实验,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成果,是一部珍贵的科学文献。
基于法拉第在电磁学上的伟大贡献,1824年1月英国皇家学会通过无记名投票的形式,批准他成为该会会员。这是当时一个科学家所得到的最大的认可和无上的荣耀。
法拉第的成就来自于他善于抓住机会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同时,谦卑而坦诚的心怀也是他受人尊重的根本原因。在皇家学院进行投票的过程中,不知出于何种动机,他的恩师,戴维爵士却投了反对票头。并且非常愤怒地要求法拉第撤销他的会员申请。但是法拉第从不为此而怨恨他的恩师。他常常面对着戴维的画像,而深情的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啊!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投机钻营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机会。但是,在自己取得巨大的成就后,仍然对提携自己的恩师,心怀感激;尤其是恩师对自己的成就不以为然的时候,那是需要绝对纯净的感恩心怀的人才能做到的。
法拉第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谦卑和博大的心怀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关于科学类的读后感篇7
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科学家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许多科学家经历种种磨难,最后终于成功的事情。
这本书既给我了知识,又教育了我,比如诺贝尔拼命刻苦钻研的精神和阿基米德到死还想着帮人们解开未解开的难题的品质等。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牛顿,他生在意大利,是一个近代科学历史上的经典的物理学的大师,他曾发现了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落体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为未来人们研究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此外他还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对光的分解研究,打开了近代光科学研究的大门。他发现,阳光可以分解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对以后人们研究光时作出了非常大的帮助。
这种废寝忘食的`精神真了令我感到敬佩: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点事出去了,临走前叫牛顿煮鸡蛋吃。等到老太太回来后,问牛顿鸡蛋煮好了没有,牛顿边工作边说煮好了。等她掀开锅盖一看,被惊呆了。原来因为牛顿忙于计算,错把怀表当成鸡蛋放进锅里去煮了!
这本书真是太好看了,所以我建议大家没事时也读读这本《科学家的故事》。
关于科学类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