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美奋斗者事迹5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事迹的记录可以让我们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千万不能为了应付任务而随便对待写事迹的机会,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最美奋斗者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最美奋斗者事迹5篇

2024最美奋斗者事迹篇1

“在33平方公里辖区内,既有高档小区,也有拆迁安置小区;既有12所高校的16万大学生,也有1786个驻街单位。种好这一亩三分地,是我必须干好的活。”

仙林街道是原农牧场改制拆迁而来,是南京市栖霞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仙林大学城核心区,非户籍人口众多,社会矛盾异常复杂,给治理带来不少挑战,曾一度在南京城市管理考核中排名靠后。

“如何在这块土地上当好家,执好政?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种好田,获高产?”这是从2010年6月成为仙林街道的“大家长”开始,孙金娣就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登高先修其低,行远先修其近,孙金娣从做好仙林街道的“绣花功夫”开始破题。

“街道单位类型多,我们就创新网格化机制,把辖区划分为10个一级网格、156个二级网格、1786个三级网格,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结万家亲’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街道小微企业多,我们就优化党组织设置,把党组织延伸覆盖到每个单位、小区、工地、五小行业,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街道小区矛盾多,我们就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通过走访服务、八方议事、星级评比等,让业主、物业、开发商坐在一条板凳上,引导他们有事商量着办,齐心协力解决问题。”

在孙金娣带领下,仙林党工委带头沉到网格中,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和驻街单位,积极参与到街道社区的各项工作中。仅用了一个月,街道城市管理考核就由原来南京市第23名跃升到第2名,之后连续62个月第一。

“网格就是我们的一亩三分地,日常工作就是种好责任田,浇水、施肥、除草。田种得好不好,是丰收还是撂荒,大家都看在眼里。”

如今,在孙金娣和班子的用心耕耘下,“仙林街道一家亲、同心共筑幸福园”的氛围日益浓厚,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仙林街道也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9个,成为各地争相学习的榜样。

2024最美奋斗者事迹篇2

在今年开展的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中,针对居民反映较多的餐饮油烟扰民问题,仙林街道成立60个攻坚组,对辖区内12所高校、40个小区、105条商业街区的1636家餐饮店共1158个排口,进行地毯式、拉网式排查,列出问题清单、制定“一店一策”整治方案,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反复上门做思想工作,确保赢得每个店家的配合支持;充分发挥街道志愿者作用,成立10支志愿者督导队,81名志愿者分网格对所有餐饮店进行督查,确保整改见底到位;街道每周召开驻街高校餐饮油烟整治推进落实现场会,共办实事……目前,11所高校已经完成整改。后期,街道还将对净化设施运行、定期维护、油烟达标排放等情况定期巡查检查,努力用办实事的成效守护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

像这样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群众一呼百应、有呼必应、即呼即应的生动画面,是仙林街道基层党组织常年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结果。我在基层街道工作,是党和人民给了我无穷的动力。走群众路线,越走越有底气;为群众办事,越干越有劲头;做群众工作,越做越有力量。”孙金娣说。11年来,街道常态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结万家亲”的“四万走访”,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当作每天必须要吃的“三顿饭”,先后完成新办3所公办幼儿园、开设四点半课堂、设立老人助餐点等群众急切事,建设仙林新村党群服务中心、红旗广场、历史沿革馆等群众关心事,实施天然气置换、小区整治、家庭医生服务站等群众期盼事,开展“一家亲”千家系列活动、“劳动最光荣”就业帮扶等群众暖心事,解决了乱搭乱建13年的“老农贸市场”、295个铁皮棚拆除和被人私自抢占18年的1056个地下室综合整治等群众烦心事。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班子强不强,全看“领头羊”;干部作风硬,群众就“一呼百应”。在孙金娣的带领下,仙林街道党员干部遇事不推、不躲、不让,一心一意跟党走,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基层党组织成为人民群众交口称赞的坚强战斗堡垒。

2024最美奋斗者事迹篇3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能够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聆听__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我心潮澎湃,无比振奋!”虽然“七一”已经过去了好几天,但谈起在现场的感受,孙金娣仍然无比激动。

孙金娣是仙林大学城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二级巡视员兼栖霞区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仙林农牧场党委书记。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她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她说,这不仅是给予她个人的殊荣,更是对仙林街道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在孙金娣的带领下,仙林街道党工委从抓党建责任制入手,创新网格化机制、优化党组织设置,把辖区科学划分为若干个一二三级网格,建立与网格划分相一致的“1+3+n”党组织架构,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全部下到网格,实行网格“十联”工作法,做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这一“以网格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创新举措,多次获得中央、省、市表彰,街道也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六化融合”社会治理创新的“仙林经验”,连续11年实_为新时期城市版“枫桥经验”,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19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2024最美奋斗者事迹篇4

2020年初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的边境小城绥芬河市暴发疫情,武桂珍率队驰援。这个季节的绥芬河银霜遍地,位于半地下的实验室也没有暖气,冻得浑身疼的武桂珍贴上膏药,为队员们寻来几把椅子,争分夺秒做核酸检测。“早出检测结果就能早发现病例,帮助当地溯清传染源,尽早消除疫情传播风险。大家都顾不上身体的不适,昼夜不停、六班轮转、满负荷运行。”武桂珍回忆。

这只是武桂珍近40载默默投身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一幕。从抗击sars疫情到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再到抗击新冠疫情,每一次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现场,武桂珍都未缺席。迅速组织开展未知病原攻关和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实验室检测速度屡破纪录……曾有人问武桂珍为什么这么拼,她只是笑道:“使命在肩,一刻也不敢停歇。”

2003年,sars疫情发生后,作为现场监督组负责人的武桂珍因心肌劳损病倒在岗位上,被送往急诊住院。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拼起来就忘了吃饭的武桂珍在指挥现场突发腹痛,强忍到工作结束后就诊,检查出多发胃溃疡,被医生重重责备。2020年,战新冠最吃劲的日子,她需要借助3种药才能入睡。对此,武桂珍不以为意:“我们的工作就是争分夺秒,早一分、早一秒把科研成果送到前方,就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与传染病打交道,往往要面临许多未知风险。“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武桂珍说,新冠疫情初期形势严峻,为迅速研发疫苗,需要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即p3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活动,确保生物安全至关重要。武桂珍拍板决定迅速组织团队开展风险评估和模拟演练,将生物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最终,其团队研发的疫苗率先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并首获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认证和欧盟gmp认证。

多年来,武桂珍潜心研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她组建我国第一支生物安全专业化管理和研发团队,解决微环境污染检测等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创建全球最大p3实验室设施群运行管理模式和标准体系。

谈到生物安全,武桂珍眼中有似火热情,她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仪器和操作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问题,“还要做出更多努力”。

武桂珍是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大学生。从工厂回到大学校园,源于父亲的劝说。“爸爸说,要做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人,首先要多学知识、长好本事。”她回忆,那时的父亲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她就蹲在小区门口的路灯下等着,“有时看到他疲惫的身影,我不忍心,但是他乐在其中”。

大学毕业后,武桂珍走上了科研报国的道路,继承了父亲执着的拼劲儿,也体会到了那种累并快乐着的心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做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事,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她说。

2024最美奋斗者事迹篇5

作为全国妇联授予我国优秀女性、优秀女性群体的最高荣誉的获得者,她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攻坚克难、奋勇争先,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建功在一线”的铮铮誓言。即日起,本报开设“建功在一线”专栏,讲述她们的“一线”作为、“建功”故事——

武桂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病毒病所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数十年致力于生物安全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研究,是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程管理体系的主要策划者和创建者,现连任亚太生物安全协会主席、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安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国家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专项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卫生健康与环境学部委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7项;获全国_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特别喜欢白天。

“一到夜晚,我就感觉这一天将要过去,时间不够用了。”近日一天的上午10时,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二楼的办公室,阳光穿透窗户,武桂珍打开了话匣子。这位留着红褐色卷发、身着深色西装外套、面容秀丽的女科学家抿嘴笑着,聊起自己的工作滔滔不绝。

对于武桂珍的执着与单纯,其身边人都已了然。

2020年初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的边境小城绥芬河市暴发疫情,武桂珍率队驰援。这个季节的绥芬河银霜遍地,位于半地下的实验室也没有暖气,冻得浑身疼的武桂珍贴上膏药,为队员们寻来几把椅子,争分夺秒做核酸检测。“早出检测结果就能早发现病例,帮助当地溯清传染源,尽早消除疫情传播风险。大家都顾不上身体的不适,昼夜不停、六班轮转、满负荷运行。”武桂珍回忆。

这只是武桂珍近40载默默投身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一幕。从抗击sars疫情到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再到抗击新冠疫情,每一次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现场,武桂珍都未缺席。迅速组织开展未知病原攻关和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实验室检测速度屡破纪录……曾有人问武桂珍为什么这么拼,她只是笑道:“使命在肩,一刻也不敢停歇。”

2003年,sars疫情发生后,作为现场监督组负责人的武桂珍因心肌劳损病倒在岗位上,被送往急诊住院。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拼起来就忘了吃饭的武桂珍在指挥现场突发腹痛,强忍到工作结束后就诊,检查出多发胃溃疡,被医生重重责备。2020年,战新冠最吃劲的日子,她需要借助3种药才能入睡。对此,武桂珍不以为意:“我们的工作就是争分夺秒,早一分、早一秒把科研成果送到前方,就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与传染病打交道,往往要面临许多未知风险。“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武桂珍说,新冠疫情初期形势严峻,为迅速研发疫苗,需要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即p3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活动,确保生物安全至关重要。武桂珍拍板决定迅速组织团队开展风险评估和模拟演练,将生物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最终,其团队研发的疫苗率先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并首获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认证和欧盟gmp认证。

多年来,武桂珍潜心研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她组建我国第一支生物安全专业化管理和研发团队,解决微环境污染检测等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创建全球最大p3实验室设施群运行管理模式和标准体系。

谈到生物安全,武桂珍眼中有似火热情,她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仪器和操作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问题,“还要做出更多努力”。

武桂珍是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大学生。从工厂回到大学校园,源于父亲的劝说。“爸爸说,要做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人,首先要多学知识、长好本事。”她回忆,那时的父亲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她就蹲在小区门口的路灯下等着,“有时看到他疲惫的身影,我不忍心,但是他乐在其中”。

大学毕业后,武桂珍走上了科研报国的道路,继承了父亲执着的拼劲儿,也体会到了那种累并快乐着的心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做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事,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她说。

2024最美奋斗者事迹5篇相关文章:

2024奋斗有我为题作文模板5篇

最美大学生事迹7篇

2024年,奋斗有我作文5篇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6篇

学生最美事迹优秀7篇

最美少先队员事迹材料8篇

最美志愿者先进事迹6篇

最美家庭典型事迹6篇

最美绿色家庭事迹材料7篇

奋斗者的事迹8篇

2024最美奋斗者事迹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