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的心得8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心得体会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善的结果,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取的智慧,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红旗渠的心得8篇,感谢您的参阅。

红旗渠的心得8篇

红旗渠的心得篇1

15日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奔赴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参观红旗渠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林县人民在上世纪60年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甚为简陋的工具,靠着每天6两粮食,奋战了10个春秋,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走进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有排山倒海的气魄,有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

红旗渠的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精神丰碑。

过去,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是红旗渠的建成,才使那贫困的小山沟,彻底改变了干旱的局面。红旗渠,你告诉中国的人民,林州人是了不起的;你告诉全世界的人民,中国人是伟大的;你告诉全世界的人民,人生不应只贪图享受,应该想一想红旗渠人民的精神。

通过这次参观红旗渠,使我身心倍受鼓舞,激发了对工作的热情,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力,为单位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红旗渠的心得篇2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即是战斗。一级应急响应,就是战斗的“集结号”,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被青州市卫生健康局评为“青州市优秀院感工作者”的妇幼保健院护士王__。从2019年12月开始,直接进入紧张的防控疫情“守卫战”,坚守防控阵地,全力保护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疫情面前,她是勇敢无畏的“逆行者”,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虽然身为医护人员,但她也是父母牵挂的儿女,是孩子亲爱的母亲,面对疫情她选择逆向而行。2024年3月11日,正在医院工作的她接到援潍任务,她来不及收拾行囊,来不及与家人告别,便踏上了援潍的列车。在疫情面前她毫不犹豫选择舍小家顾大家。到达潍坊潍城后,她迅速投入“战斗”,从清晨到傍晚走遍潍城的大街小巷,照着电灯坐着三轮,披星戴月马不停蹄,一直在忙碌,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妇幼人的使命与担当。

疫情面前,她是勇于担当的“冲锋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核酸检测需要做到科学严谨,决不允许抱着敷衍应付交差了事的态度,甚至冒着被感染的风险。2024年3月14日20:36接到紧急任务为密切密轨者采样,她主动请缨,这意味着有更大的感染风险,工作十分危险。凌晨3点结束工作的她,已经不记得自己爬过多少层楼,走过多少条街。卸下防护口罩后,脸上是深深的印痕,卸下防护服,浑身上下已经湿透,但她始终无怨无悔,她也知道,自己也是血肉之躯,也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但是她更清醒的明白,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必须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为了疫情防控工作,她已经将个人的生死和安危置之度外。

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坚守仍在继续,他将与同事们一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坚决打赢打胜疫情防控阻击战,待疫情防控斗争一线彰显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

红旗渠的心得篇3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一首好诗,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没有对历史情绪与情感的高度凝聚与提炼,那么它的深刻思想从何而来?高妙的技艺如何附丽于其身?独特的形式又如何与内容融汇为一体并落地生根?有了这样高度浓缩与提炼的表达,一首诗才可能具有经典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重温诗人贺敬之的经典之作《回延安》会发现,这是浓缩了几代人情绪与情感的凝炼之作,它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境界极富感染力,使读者感同身受。

为什么贺敬之要选择“信天游”这种形式来表达?因为“信天游”是这一方水土之上的人最熟悉最热爱最富有感情的艺术形式。诗人理所当然要选择这个能够与当地人最为贴心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与这片土地及土地之上的人心心相通的情感。且不要小看对这一形式的选择,因为作为一个“外来人”,要掌握好陕北民歌这一形式绝非易事!而要真正地运用好这个形式,还要有更为扎实的生活基础,并获得语言的畅达流利。而贺敬之正是因为有抗战期间在延安鲁艺的数年学习生活经历,才获得了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娴熟掌握。

可以清楚地看到,贺敬之对“信天游”语言行云流水般的表达,就恰似当地人民群众亲切有如己出的语言——“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可以说一如竹筒倒豆子。这又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只有身心皆入陕北本土人民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通,才能与他们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语言艺术实现融会贯通。

贺敬之首先闯过了这最关键的一关,实现了匠心独运地对“信天游”形式与陕北民间语言的自由选择与运用。继而,在他浓烈的思想情感的推动下,创作出了“这一个”经典诗作。这首诗保留了诗人作为“老延安”的历史,又加进了“回延安”的情绪与情感,实现了对历史有温度、有激情的文学表达,从而获得了他那一代“老延安”的强烈共鸣,同时也赢得了陕北人民的高度认同与赞誉。

我是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坦率地说,对诗中那种急切的情绪与强烈的情感表达,当时我并没有真正地理解,甚至觉得过于强烈了一些。如今想来,也许这就是隔代人、未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在情感上与父辈的某种隔阂吧?所幸的是,一次精神的游历,使我有了一次进入父辈心灵的机会,不仅对父辈的情感,而且对诗的情绪情感表达,都获得了新的认识。

1976年10月,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我父母所在的工厂,即原铁道部西安三桥车辆工厂也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开始了拨乱反正。党委急需选出一个政治和能力俱佳的干部部部长,最后决定把还在延安南泥湾劳动的父亲接回来。这是1977年7月的事情,那天早上,因为母亲工作走不了,家里决定让我代表全家,和赵志书记与厂办的另外一位姓何的阿姨一起去延安接父亲——那一年,我18岁,第一次去延安。

听说要去延安,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小学时,我们就唱陕北民歌,唱“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唱“太阳一出来呀,哎咳呀,满山红哎,哎咳哎咳呀”,特别是那支笛子独奏曲《陕北好》,天天都能从工厂的喇叭里听到,还有“鲁艺”,还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古元的版画、贺绿汀的歌曲……可以说,延安对于当时的我——一个文学少年来说,是真正的“圣地”!从梦想到现实的每时每刻,我激动的心情与《回延安》诗中表达的极为相似,也是恨不能立刻就“双手搂定宝塔山”,把梦中的延安仔仔细细地看个遍……

那天,我只背了一个军挎包,装了一本读了几十遍的贺敬之的《放歌集》,就随赵志书记上了车。当时,从西安到延安全是盘山路,我们的国产面包车早上6点多出发,直到下午6点左右才缓缓驶入南泥湾。是赵志书记最先看到的父亲,他喊:“停,停。那不是荩民吗?”定睛一看,果然是父亲。他的脸晒得通红。赵书记跳下车,拉着父亲的手说:“走,收拾东西,现在就走。”父亲似乎没有反应过来,但是他的笑脸——灿烂的笑脸,我永生难忘。那是瞬间迸发出来的毫无保留的笑容,是贺敬之诗中的“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的感觉。

此时的延安,不仅更加巍峨壮丽,而且还充满了更加广阔丰富的魅力。一如诗中所写:“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第二天早上,我们在当时只有二层楼的延安宾馆,也就是周恩来总理回延安时住过的延安饭店,喝了小米粥,吃了馍馍,便急火火地去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我的心始终渴望着认识和理解更多的革命历史。伴随着一幅幅照片所揭示的历史,我的心里有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在画卷的正中央,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总指挥部——延安;而在延安城的画卷上,有一盏灯——那是枣园窑洞的灯光。仿佛是一种情感的累积,我们的车子似乎一下子被推到了枣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的窑洞前……那一天,我在毛泽东的窑洞里,看到了玻璃柜中《论持久战》的手稿,是铅笔写在粗糙的马兰纸上,非常流利的“毛体”字,一张一张地叠压着,像历史一页一页地躺在寂静的时空里,以无限的思想昭告着世界:人民战争必胜!赵志书记摸着我的头说:“小家伙,胜利不容易啊。”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从窑洞里出来,我特意请摄影部的同志给我在窑洞前照了一张相,而照片上我手里拿着的,正是带来的那本《放歌集》——诗集中的毎一首诗,我都读过了几十遍,而唯有在此刻,我才觉得那诗是活的。“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因为人心是活的,它表达了人心,它当然有了生命。

2016年10月,父亲87岁,听说姐姐一家要去延安,便执意要回延安看看。一路上,父亲都在唱《南泥湾》,他唱了一遍又一遍。我想,当年贺敬之作为这首歌的词作者,一定也会像我父亲这样反复地唱吧?母亲劝他别唱了,嗓子要发炎了,可他还是要唱,就像他要回延安,劝也劝不住。参观完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父亲站在馆门边上儿童团员的雕像前,要姐姐给他拍照。他指着那个手拿红樱枪的儿童团员说:“我就是先当的儿童团长,后参加的八路军,那时14岁。我与这个战友合个影。”

如今,我看着父亲的这张照片再读《回延安》,对贺敬之诗中的情绪与情感,似乎有了与父亲血脉贯通的感受,不再觉得那情绪与情感过于强烈了。因为“树梢树枝”有了“树根根”,看山看水有了“亲山亲水有亲人”的体验。这些活的诗句,与虚空高蹈的标语口号不同,它的情绪与情感是真实的——生命的真实、思想的真实。无须去“火”,更无须脱“水”,这是浓缩了几代人的思想情感、超越了一个时代的卓越的经典文本,饱含着浓浓的最真切的情绪与最真实的情感。这情绪属于历史,因为有情绪才有勃勃生气;这情感属于历史,因为有情感才有爱憎。活的历史中有活着的灵魂在歌唱,它歌唱往日的辉煌,歌唱今天的创造和未来的美好。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一首诗,成为心灵的呼唤,成为精神的路标,并使一代人与另一代人血脉相通,它便获得了永生。

作者:王久辛(诗人,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评价及影响

“……并不很厚的《放歌集》(初版1959年,以后多次再版,不断增添新作),作品数量不多,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量。这反映出贺敬之严谨的创作态度。”“贺敬之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篇幅比较短小的抒情诗,它们大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具体感受出发的,有的写得朴实而感情深沉真挚,如《回延安》;有的写得意境音韵精美,如《桂林山水歌》和《三门峡歌》中的《梳妆台》。”“他吸取了我国民歌和古典诗歌的丰富营养,重视优美的诗的意境的创造,讲究艺术上的凝炼含蓄;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比喻、形象;把自由体的灵活开阔与诗行的排比对称、音律和谐统一在一起。这构成了贺敬之这些作品的独特风格:即开阔与细腻,豪迈与深情,深刻的思想与美的形象相结合的特色。”

——摘自《当代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0世纪70年代,陈宜、陈克正作词,彦克作曲的《回延安》,明显受到贺敬之《回延安》的影响,歌中唱道:“离别三十年,今日回延安。”其他受其影响的音乐作品还有,2015年化方作词、石焱作曲、王建宁演唱的歌曲《梦回延安》,其中有“不管它过了多少年,千回百转,也要回到那窑洞前,我那高高的宝塔山。”2017年张家成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梦回延安》,其中有“五星红旗尽舒展,梦里回延安”。

“回延安”成为一个具有特殊精神指向的词汇,被众多文艺作品不断征引。如知青作家史铁生的随笔《几回回梦里回延安》。2009年,陕西电视台播出大型直播节目《回延安》,以“回精神故园,忆光辉岁月,访亲情土地”为主题。2011年,内蒙古卫视播出电视纪录片《回延安》,再现一批以蒙古族为主的青少年当年远离家乡、投奔延安、现身革命、参加抗日的历史。

?回延安》在各种文艺晚会和朗诵会上经常被朗诵。许多播音艺术家和节目主持人如方明、赵忠祥、虹云、刘纪宏、任志宏、鞠萍等都曾朗诵《回延安》,贺敬之也曾亲自朗诵。(饶翔 郭超整理)

?光明日报》(2019年05月31日15版)

红旗渠的心得篇4

观看《红旗渠》之后我学习到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可谓是人间建筑之奇迹,天下之水利之奇葩,是他们的不畏艰险的辛勤工作,是他们的不怕牺牲,最终完成了红旗渠蓝图的描绘。让千家万户,不再取水困难,为水而争,解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让林县边成了林州,让这里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美丽!由此,红旗渠精神诞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以当作规范的典型精神。自力更生,乃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便会知道什么是自信。

如果不懂得自力更生,而事事依靠着别人,就会丧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被人们认为是弱者,之后,生活中,就会越来越是低声下气,这种活法有什么意思呢?艰苦创业,这种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有着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没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便会不由自主的走下坡路,反之,若是有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就可以长风破浪,更可能出人头地,编织起自己一生的梦。不是有句很流行的话吗,叫:不怕苦,吃半辈子苦。怕吃苦,吃一辈子苦。说的便是这个道理。自强不息,自然是任何人都少不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一辈辈的英雄豪杰们的传奇,才有了不断进步的人生。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诞生一代代的人物,一代代的才人,一代代的希望与辉煌。开拓创新,生物进步的写照,不仅仅是人类,就连动物也是如此。多少种动物为了生存,找出了新的觅食方式。在太古时代,又有多少的发明创造,让我们人类成为无愧与天地的万灵之长,这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威力。团结协作,更始现代生活中所缺少的,虽然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多了,但又有多少人为了或做间的蝇头小利勾心斗角,最后不成,情谊也不在了。无私奉献,这便是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他包含了一切积极向上的精神,当你愿意为祖国无私奉献时,你会去好好的学习。

红旗渠,让我记住的并不是修成前,当地的落魄,也不是修成后当地的富饶,使我们安于现在的幸福状况,而是让我们记住,他的落差,正是因为有了红旗渠精神,才有了如此打懂得落差。我们拥有了红旗渠的精神后,我们便能让我们现在原本幸福的生活更幸福,快乐的生活更快乐!我想,这就是红旗渠精神,一种让人类从生活中幻化出更美丽的精神!一种让人类从生活中洗礼自我的伟大精神!从前,苍鹰笑傲一方长空,白鹤独享一片苍穹,长鲸逍遥沧海,猛鲨一海称雄,还有猛虎雄霸一方,巨象乃陆之领主,后来呢,有了人们的开拓创新,种种提升威力的武器出现了,种种的工具让人们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开天辟地,断山截流,将些飞禽走兽收拾的俯首帖耳。这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威力

红旗渠的心得篇5

本人从20__年参加工作以来,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了13个年头了。在从教的这20__年中,我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乐于奉献、热爱学习、不断进取、关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那一份光和热。

本人在思想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习,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乐于奉献,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自己的业务上,我能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小学教育本科学习,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的充实自己,以适应教育的发展趋势。另外,我能模范遵守学校各项校规校纪,从不做与教师身份不匹配的事情。我能团结同事,具有协作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我热爱集体,能服从学校领导的分配,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在工作中努力求真、求实、求新,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去完成学校里安排的各项工作。对待学生,我也是做到有爱心和有耐心,公平尊重每一个学生,无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

在教育教学方面,为了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上有一定的提高,我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每册教材的重点难点,努力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内容准确地传授给学生,珍惜每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班级的任何一人。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我能积极准时参与教研活动,在集体备课中努力的献计献策,同时也能虚心接受老师们对我提出的建议意见。并能从听课、评课中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虽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也没有惊人的壮举,但这些年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同仁的支持下,也获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在20__年、20__年、20__年获得学区内的优秀教师称号,在20__年6月,我的论文在海淀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课题研究活动中,获得"我的教育故事"征文三等奖。并在《中小学管理》增刊中,经专家评选获得一等奖。在20__年9月我撰写的"儿子们"一课的教学设计案例,在第九届全国阅读与作文教学论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在20__年5月的学区"理解教学"教师基本功年级协作体比赛中获得课堂教学三等奖和优秀教学设计奖,在20__年5月被评为海淀区青年先进教育工作者。20__年9月在四季青学区教师综合素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是可喜,教研课也得到了听课专家和老师的称赞和好评。

红旗渠的心得篇6

xx月中旬我们来到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参观学习红旗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是这里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在林县,走几里甚至几十里去取水,是每个家庭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为一担水,有的要耗费一个劳动力半天、乃至大半天时间。曾经为争夺河水、井水而引发的械斗在这里并不罕见。面对这样的情形,林州人民决定要改变现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州的山河。然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当中开凿一条长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特别是在60年代,其面对的困难是我们今天所无法想象的。可是英雄的林州人民做到了,创造了新中国的一个奇迹。

在参观学习的这几天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也为林州人民的这种精神所折服。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青年洞的开凿。青年洞是一条六百多米长的隧洞,而且是开凿在悬崖绝壁上。太行山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可想而知青年洞的开凿是多么的艰巨。可是林州人民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总长度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道。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队员们,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还有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吴祖太的母亲病故时,他仍然在工地上。他身怀六甲的妻子,因舍己救人牺牲。没过多久,王家庄隧洞工程发生塌方,这位当时少见的水利学校毕业生又献出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他的尸骨也与太行山永存。像任羊成、吴祖太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也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英雄的红旗渠儿女,我们才能见到今天被视为奇迹的红旗渠。

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使我体会到人总是要有一点干劲的,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是需要一种力量的支撑,才能磨砺出像红旗渠精神一样顽强的红旗渠人。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

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更深地领悟了红旗渠艰苦卓越的精神,使我更加坚定了共产党的信念,抛弃不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继续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高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由红旗渠精神联系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时,在面对诱惑时,要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为榜样,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使红旗渠精神永活心中。

红旗渠的心得篇7

白晓卉,女,1980年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2021年当选“齐鲁最美职工”。

作为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检测队队长,白晓卉3月9日凌晨4时抵达威海后,即带领4个工作小组,全力投入到繁重的核酸检测工作中,用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承诺。

省委书记李干杰,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对白晓卉不幸去世表示沉痛哀悼,要求有关方面做好家属抚恤、善后等工作,强调要切实做好对一线抗疫人员身体健康的关心保障。

受李干杰、周乃翔委托,20日下午,省委副书记杨东奇,省委常委、秘书长刘强等代表省委、省政府看望慰问了白晓卉家属,对白晓卉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

3月20日6时45分,白晓卉医生走了,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工作一线、抗疫前线。噩耗传来,无数人为之悲痛;英雄千古,向用生命捍卫人民健康的白晓卉医生致敬!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群众对医护人员工作状态最直白的描述。哪里出现疫情,就向哪里冲锋;哪里病毒肆虐,哪里就有医护人员的身影。白晓卉医生就是这样的逆行者,就是在抗疫战场上不断冲锋的战士和英雄。她生前的工作单位在山东,但她抗击疫情的事迹不限于山东。北京、新疆、河南、山东……一次次向着危险处逆行出征,白晓卉医生用行动完美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用责任与担当书写出了人间大爱。

白晓卉医生是临床医学检验专家,这就意味着她与病毒的距离更近。与病毒近一分,危险就可能增加十分。作为专业人员,白晓卉医生对这种危险性肯定有更清楚的认识。但从她生前的动人事迹可以看出,面对病毒,特别是像新冠肺炎病毒这种更具危险性的病毒,白晓卉医生没有退缩、勇往直前。这样的敬业精神和无所畏惧的勇气让我们感动,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远放光,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致敬英雄,怀念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秉承英雄的精神,继续前行。抗击疫情仍在继续,逆行出征还在路上。我们应当继续上下一盘棋、拧紧一股绳,把痛失英雄的心情转化成与病魔抗争的动力,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请坚信,我们必胜,人民必胜。

白晓卉医生,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一路走好!

红旗渠的心得篇8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青年泰山学者白晓卉带领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检验医师们一直奋战在一线。马不停蹄的辗转于北京、新疆、河南、山东等各个疫情一线战场。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也是冲锋在抗疫前沿的“侦察兵”。

“每次检测工作都要持续数小时,其间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加上防护服厚重封闭,一轮实验下来,往往汗水浸湿了衣服,脸上布满了护目镜的压痕。”此前的采访中,白晓卉说,面对这些困难,无怨无悔,因为准确的检验结果是他们的使命和职责。

在紧张的工作间隙,白晓卉不断学习最新的疫情防控方案和措施,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并多次通过视频会议进行样本的采集、运送、保存以及生物安全等相关知识的教学培训。随着疫情的发展,送检样品逐日增多,面对压力,白晓卉和同事们昼夜奋战。

为了提高检测速度及检测质量,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方案、优化流程,进行精细化岗位管理,形成流水化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核酸检测的工作效率和检测能力。

白晓卉,女,1980年出生,共产党员,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2021年当选“齐鲁最美职工”。

白晓卉3月9日凌晨4时带领4个小组抵达威海后,立即投入到繁重的核酸检测工作中,白晓卉同志作为支援威海疫情处置省直检测队,为了尽快遏制新冠疫情发展,核酸检测队每天四个班次不分昼夜,白晓卉生前曾说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劳动者,我也没有很突出的事迹,我就觉得自己还是很普通的,我们做新冠病毒检测,穿着防护服,里三层外三层,有时特别闷热,每次出来的时候都有很多压痕,这些都可以克服。我们检测的时候遇到最困难是我们护目镜全都是水珠,出很多汗水,全部模糊了根本看不清楚,有时候实在没办法,夹样的时候,就从边边角角往外看,特别害怕夹错。她是离病毒最近的人,敢与病毒正面交锋的人。用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承诺。

疫情期间,白晓卉和队友们”以干带教“,发挥传帮带作用,先后驰援北京、新疆、河南、山东等多地。白晓卉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在2021年的新年愿望时,她曾说:'我希望能换回原来的隔离服,当我换回原来的衣服的时候,就说明疫情已经结束了。

威海人民永远记住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神圣的医学誓言。白晓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付出彰显了责任与担当。最美的白衣天使,一路走好!

红旗渠的心得8篇相关文章:

边红旗读后感100字

正红旗下读后感400字

小说大国红旗读后感

小学生红旗下演讲稿8篇

三八红旗手的先进事迹优质7篇

三八红旗手的先进事迹通用6篇

红旗手先进事迹材料通用8篇

全国三八红旗手事迹材料5篇

小学红旗下讲话稿范文7篇

红旗手先进事迹材料优秀8篇

红旗渠的心得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