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心得体会是能让读者看完之后有切身的感受的,我们在领悟不少人生真理后,都要及时写好心得,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禁止餐饮浪费的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禁止餐饮浪费的心得体会篇1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和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针对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的餐饮浪费现象,习近平近日在重要指示中开出标本兼治的“药方”: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二、特殊时期更突显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习近平一再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在近日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强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特殊时期、关键时刻,习近平再次点名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再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意义极其重大!
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务必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浪费之风带来的极端危害,深刻认识厉行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价值观、生活观、消费观、金钱观,真正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贯彻到工作中、体现到行动上。在具体工作中发扬光大,多动脑子、多谋思路,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成绩;
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光大,培养习惯、培育风尚,以厉行节俭的实际行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在思维意识中发扬光大,转变意识、转换思路,以积极健康的消费理念推动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
禁止餐饮浪费的心得体会篇2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近些年,我国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尤其在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夏粮又获丰收,给我国抗击肺炎疫情、稳定社会生产秩序提供了战略定力。
然而,联合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世界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大好局面下,越要时刻铭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是珍视粮食生产来之不易的成果,更是把危机意识转化为现实行动,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风气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贯彻实施,曾屡禁不止的公款吃喝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行贿受贿要不得,吃吃喝喝没问题”的不正作风极大扭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面向。然而,不排除部分干部仍然有在规定允许条件下继续公款吃喝的想法。因此,除了巩固前阶段党风廉政建设胜利成果外,未来要通过更强有力的约束监督,让遏制公款吃喝消费念头成为党政干部的意识自觉。另外,减少公款吃喝,也是政府节流之举,政府在切实过好紧日子的同时,能把更多结余资金用于人民群众的“好日子”,惠民施政的作为空间将更为广阔。
在更广泛社会范围内,拒斥“舌尖上的浪费”要着力转变公众餐饮消费习惯,要让公众的节俭意识内化于心,使光盘行动成为公众的行动自觉。在现实生活的餐饮消费中,打包越来越成为风尚。不过,仍有人放不下点菜下单的面子,认为菜往多里点,才能“彰显”待客之道,才能“撑起”社交场面。这样的消费心态,既是受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困扰,也有不顾节俭之道的虚荣之心作祟。餐饮浪费成为捆绑社交的累赘,不利于社会弘扬节约之风。
无论餐厅就餐,抑或居家饮食,来自舌尖的巨大浪费加重了粮食生产压力,给末端餐饮垃圾处理带来困扰。从消费行为来说,餐饮浪费也增加了公众日常开支,不利于消费理性形成。或许有人认为浪费能拉动消费,但这种看法无疑有些幼稚和不切实际。浪费行为无法优化社会的粮食资源配置,更无法提升公民消费层级,只能造成资源的无端流失。因此,更理性的观点应是个人要遵循减量餐饮消费,在日常生活场景、社交范围内,推动节约之风在餐桌落地。只有更多人自觉行动起来,全社会的理性餐饮消费之风才能真正形成。
为铺张餐饮消费做减法,除了可以改变餐饮消费的社会心态,也能扭转社会餐饮喜好,让公众拥抱健康生活。饮食不仅是社交,也关乎营养摄入。在“吃得饱”到“要吃好”的饮食偏好转变中,节俭能让人们重新审视饮食结构,重视营养均衡,讲究餐饮品质。
根据相关研究,中小学校食物浪费严重,超过了城市餐饮平均浪费水平。青少年学生群体数量庞大,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经济来源也主要来自家庭。在校园内刹住餐饮浪费之风,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成为学生的行动遵循,他们才能体会家长艰辛和生活不易,在走进社会后自觉践行节约美德。
制止餐饮浪费是理念革新,也离不开具体践行。制止餐饮浪费,要让餐饮消费场景中有更鲜明的节约导向,餐饮消费过程要创新节约举措,方便公民厉行节俭,体验餐饮节约带来的成就感。在许多餐饮企业顺利迎来复工的背景下,商家也要以实际行动担起责任,善意提醒顾客理性节约消费。
曾有个餐饮浪费数据,广为人知又触目惊心: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杜绝餐饮浪费是应被推崇的生活方式,也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的必要环节。在生活中,减少使用塑料制品,推动绿色健康出行,和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均是在弘扬节约之风。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彼此呼应,相得益彰,共同缠绕在理性勤俭、居安思危的社会生活之树上。
禁止餐饮浪费的心得体会篇3
受疫情影响,广普的大众化线上消费开始遇冷,而线上消费逐渐开始走近人们的视野,各大直播平台、各类直播方式层出不穷。在新兴经济的蓬勃发展下,直播乱象却比比皆是,当广大“吃播”被揭开面纱之时,我们才知道那些号称是“大胃王”的主播们其实是粮食“浪费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脍炙人口的诗文,是我从餐桌上学来的。小的时候,长辈们为了教导小孩子们不要浪费粮食总是“恩威并施”,一边教着孩子们背诵“锄禾”,一边却编着俗语吓唬着我们:“女孩子饭碗里面剩下饭粒脸上是会长雀子的,快把饭吃干净!”儿时的我总会犹犹豫豫,有时还会懵懂的发问:“那男孩子呢?”这种疑问会被母亲坚定的下一句话而打消掉“男孩子也会!男孩子长麻子。”虽然不清楚雀子和麻子是什么,但是孩子嘛,最会的就是察言观色了,母亲的脸色那么严肃,那她说的肯定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了。所以我不再发问,赶快低下头把饭碗舔舐干净。直到现在,每当我发现饭碗里有剩饭粒时都会立刻吃掉,我总怕吃不光它们脸上就会长“雀子”。
一首诗歌,一句俗语,意想不到的促成了我们好习惯的养成,影响了许许多多少年人的一生。然而现在,部分“大胃王”主播为了博眼球、赚关注、刷流量,人在线上,但是品德却没了“下线”。广大吃播们“吃了吐”的行为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是我们依然要对粮食安全心存危机意识,疫情正为我们敲响着警钟!
我们崇拜、讴歌着伟大的袁隆平院士,他也曾痛心疾首道:“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耕地又这么少,国家投入很大,辛辛苦苦地钻研来提高粮食产量,我们的水稻产量,每亩提升10斤、5斤都是很难的,好不容易提高了呢,又浪费了,真是要不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向餐桌浪费说“不!”
禁止餐饮浪费的心得体会篇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制止餐饮浪费中扛好旗、带好头,将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进行到底。
“民以食为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吃饭问题绝非小事。特别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饥饿人数预计新增1.3亿,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南方地区严重洪涝灾害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农业灾情重于常年。因此,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不断强化危机意识,把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为政治任务,自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树牢节俭意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红米饭、南瓜汤”“天当被、地当床”“吃树皮、嚼草根”“一把炒面、一把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赓续下来的“传家宝”,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个“传家宝”都不能丢。古语云:所贵惟贤,所宝惟谷。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名党员干部都需要认识到,制止餐饮浪费对个人而言,可以养身;对家庭而言,可以持家;而对一个政党和国家来说,可以兴国兴政。毛泽东曾经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如果党员干部不能遏制餐饮浪费行为的滋生与蔓延,就是对党的事业的不负责任,就是“犯罪”。因此,每名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制止餐饮浪费这根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让节约意识深深扎根在脑海里。
盯紧小事小节,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到粮食安全,在潜意识里可能距离我们很远,但说到避免餐饮浪费,却着实离我们很近。任何提倡的事情,只要有了党员干部带头,就会有好的效果,遏制餐饮浪费同样如此,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必然能够在全社会掀起反对铺张浪费之风。党员干部要铭记“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把革命先辈、模范典型作为“比”的尺子,始终做到欲望上知足知止、生活上克勤克俭。要坚持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光盘行动”,崇尚绿色生活的现代生活理念,把树立节俭朴素新风贯穿到党员干部工作、生活各个领域和环节。把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作为当家理财的优良传统,盯紧每一件小事小节,在朋友聚会时不争“面子”,在公家办事时不比“气派”,在家庭消费时不求“高档”,等等,带动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
拧紧纪律发条,一分一毫谨记廉洁在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党员干部想要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重点是要把公款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要严格执行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加强审计和监督落实到每个机关单位,督促将“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广泛公开;在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的基础上,保证公务接待预算公开化、透明化,发挥和调动新闻舆论、人民群众对公务消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对顶风作案的公款吃喝,除了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并追究“一把手”的连带责任外,及时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确保能够真正管住钱、管住权、管住人。
禁止餐饮浪费的心得体会篇5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生活不富裕的过去,需要勤俭节约;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也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品质。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在我的家庭里,有勤俭节约的人。我的外公眼睛受过伤,怕见亮光,要经常戴墨镜。墨镜的镜片坏了,他用透明胶布粘上又继续用。我们劝他买新的,他说:“能用就行,买新的干嘛?”瞧,他多节约呀!
在名人、伟人中,也有很多勤俭节约的人。雷锋,别人喝饮料,他喝白开水;他的袜子补了又补,穿了又穿;他把自己微薄的津贴积攒起来,捐给灾区人民。一代伟人,一生粗茶淡饭,生活极为简朴:一双布鞋补了22次,一套军装有76个补丁,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__年。
正是这些前辈的勤俭节约,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铺张浪费的现象。
就拿去年春节来说吧,有的酒店推出了团年宴。名字很好听,如“招财进宝”,“岁岁平安”等,但价格却特别昂贵。一桌要一千八百八十八元,更贵的要三千元甚至三千元以上。可就是有一些虚荣心强的人,为了让别人知道他很富有,就大摆宴席。这样一来,自己的钱花出去了,但客人没吃多少菜,多数都被浪费掉了。
还有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却在不经意中就造成了许多浪费:有的纸张只写了几个字,就被扔进了垃圾桶;厕所、水槽的水龙头“哗哗哗”地流着水;有的教室里白天还大放光芒;饭桌上、地上,到处都有洒落的饭菜……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节约很多财富。
所以,今天我要大声倡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让勤俭节约成为习惯,让勤俭节约成为生活方式。坚持从我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禁止餐饮浪费的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