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演讲顺利,就得学习反复琢磨你的演讲稿,演讲稿是我们取得成功演讲的关键因素,演讲是离不开优秀的演讲稿和自信大方的仪态的,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3老舍演讲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老舍演讲稿篇1
前年冬天,走进老舍故居。院落并不大,很简单。院中只有两口水缸,两棵柿子树。雪片打在柿子上,点缀着灰白的院墙。
初三的时候,学校曾组织我们观看过话剧骆驼祥子,那是我第一次欣赏到话剧版老舍先生的作品。随后又借了老舍作品集,老舍先生的作品确实语言质朴生动,但可能由于时代原因,还是有地方不能看懂。
老舍先生的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就是他与市井中,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交集,正因如此,他才能把他们的生活,举动等一切描写得清楚生动,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作为一个北京人,很多北京的土语我都是从老舍的书中才真正见识到的。
老舍先生作品的“接地气”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接地气并不完全一样。接地气说白了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然而在我看来,前者的“接地气”是刻意的,有些许矫揉造作的,是自己单方面的接近,才会给人带来接地气的感觉。而老舍先生的“接地气”,是双向的,彼此接近,这样则会显得更加自然,是他发自自己心底的流露,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体现,从而让人爱看,想看。因此,老舍的作品,读起来让人感觉亲近,活泼,字里行间透着京腔京韵,纯朴自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一位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家,最终却没能善终。自绝于人民听起来多么可笑。骨灰都没能够留下。我们无法想象那样惨绝人寰的苦楚,无法体会那样切肤的痛。
人民艺术家,出身于人民,为人民创作,最后却自绝于人民,多么可笑。投湖自尽可能就是他的归宿。
2023老舍演讲稿篇2
在我心目之中,老舍先生是永生的,我时常深沉地怀念他。因为,老舍先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著名现代作家。是我文学编辑生涯唯一联系最密切的作家。老舍先生弃世是使我受到震撼最为强烈的伟大作家。
为了深入了解新社会里的骆驼祥子,老舍曾在我和交通局干部陪同下,多次前往北京站等处三轮车站点采访。在简陋的木板房里,老舍和工人坐在一条板凳上,欢声笑语话家常。对老舍的问话,工人们都抢着回答。老舍认真听,并做简要记录。经过一段时间,老舍写出了新戏第一幕,把我和人艺的演员,其中有曾演过祥子的李翔,找到他家去,听他读剧本。说实在的,我没有听出所期望的《茶馆》味道,李翔他们也默不作声。老舍抚摸着稿纸,不禁叹了口气:“往下,可该怎么写呢?”后来,他慨叹地向我表示:“现今流行‘打野鸭子’(当时正在上演配合政治任务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戏里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打野鸭子),咱写不来这玩意儿。”从此老舍搁笔,他没有让自己的笔裹进斗争为纲的风雨里去。而他本人,两年之后,却被那场史无前例摧残人性、灭绝人道的“文化革命”腥风血雨裹挟进去,遭毒打,受凌辱。鬼魅横行,群魔乱舞,这世道怎么了?太平湖畔,彻夜思忖。为尊严,为清正,为促使后人觉醒,他成为了二十世纪的屈原。
逼迫一批正直人士决然自尽,使我最不理解最为痛心的是老舍先生。现代作家之中,他是唯一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大师。新中国建立十多天,他就匆匆海外归来。刚踏上故土,他说:“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他曾经表示:“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潮流。”他爱祖国,爱人民,关怀劳苦大众,追赶社会潮流。归国后随即写《龙须沟》,歌赞人民政府,首先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为配合形势,他写各式各样即兴的剧本,不在乎能不能得流传。他答应写骆驼祥子新编,岂不也是为了歌赞社会。而那时的社会,竟把最忠诚于新社会的他逼上绝路。那时候国际上还不知他弃世,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秘密投票,首选老舍。老舍先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生为中国人,文化人,不可不知老舍,不可不读《骆驼祥子》,不可不看《茶馆》。先生的品格文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民众心目中,老舍是永生的。
2023老舍演讲稿篇3
茶馆是老北京随处可见,在那里彼此唠唠家常,谈天说地,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地方了。但谁能想到就是茶馆竟能折射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老舍让一个平庸无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义。
老舍的写作手法与写作角度都是对一无二的。我认为《茶馆》虽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难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干练、简洁。剧情从清末一直到民国初年,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期。在《茶馆》中我们所能感到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变迁,更是一种历史的变迁。《茶馆》中巧妙地表现出了年代变迁与人物的突出性格。尽管书中的“茶馆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茶馆》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馆老板王利发,心不坏但胆小的松二爷,爱国情怀高的常四爷。在茶馆中没有几个人是掏心掏肺的人,听听!说得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不懂,不懂老舍为何塑造这些人物,但不能不说从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话中能让人感到世态炎凉呀!
在这本剧中“子承父业”,这是一句颇有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们的装束也前卫起来了。西装革履,看那些黄皮肤黑眼睛的“西装同胞”们更让我看到中国的境况不容乐观。
从老舍那略带讽刺意味的话语中让人们了解到他的真情实感。读了《茶馆》这个剧本便了解了老舍处于那个年代的真实感觉,总体而论,《茶馆》无论从场景布置,人物性格塑造,语言的精炼程度,都可称之为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茶馆》可以作为现在许多剧本的榜样,老舍可以成为现在剧作家的楷模。
2023老舍演讲稿篇4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也许你的耳边还在回荡着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忠告,也许你曾经或正在这样想,一定要改变自己,要变得像_一样充满个性,要让自己的未来像_一样成功。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如果你一味地去模仿他人,那么就会像邯郸学步一样,不但没有得到他人的个性,反而丢掉了自己的个性。
一个人的个性是由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不会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因为你生不逢时,比尔是1955年10月28日出生的,等到他上大学的时候正好赶上硅谷快速发展,如果他晚出生那么几年,那么在硅谷快速发展的时期他掌握不了必须的计算机知识;如果他早出生几年,他做起事来又会缩手缩脚的,不敢把想法立刻付诸于现实。所以说他的成功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
这末说我们就与成功无缘了吗?不是的,机会时刻都有,只是看你能不能抓住。我只是想说每个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都是不可复制的,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名人传记,不如自己脚踏实地的去做。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那么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能坦然面对。
也许你的个性过于外露而不讨人喜欢,不要灰心丧气,只要你的个性不危害别人,那就保持并发扬吧,有多少艺术家是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的,又有多少科学家每天遭受着无数的冷嘲热讽,只要你坚持,你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为后人所缅怀。宁做孤独求败的苍鹰,不做温顺卑微的鹦鹉,尽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个性吧,坚信自己的观点,即使它听起来是那么的荒谬,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无论别人看你的眼光多么不屑。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同时也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当然,成功对于每个人的定义都是不同的,目标可大可小,自己满意就好。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没有人可以帮你,你只能自己去探索、发现,也只能够自己去耕耘、收获,只要你付出足够的汗水,迎接你的一定是丰硕的成果。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付出越多,收获越多,不要抱怨自己的收获不如别人的多,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要看的是你的付出是否和收获成正比。
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同时每个人都是不可被模仿的,从现在开始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吧!坚持自己的个性,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做的自己,我能!
2023老舍演讲稿篇5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2023老舍演讲稿篇6
在我眼里,老舍应该是现当代作家中比较另类的存在。
这种另类不是指老舍先生的行为言论异于常人,而是说他虽然处于那个文学界群情激愤、百家争鸣、正反交锋的特殊时代,其笔触却依然温敦柔和,即使有讽刺批判之意也只是隐藏在文字中,相当含蓄。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任何激烈的话语。此外,老舍的作品中政治目的性也不像同期作家那样浓厚,前期基本没有,建国后的作品虽应时代要求添加了一些与新中国政府相关的内容,也歌颂过新时期新风尚,但整体上也只是淡化色彩。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也许也是老舍在后来的运动中受到冲击的原因之一,但这也正好说明了其与世无争,但求平和的性格。其实,老舍对于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作为旗人,入主中原的自豪感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一瞬间荡然无存,有的只是耻辱与不舍,就像其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一样。虽然在内容上,老舍写了很多民俗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但里面总能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他用调侃的语气来写他大姐的婆婆一家,一面吃亏空一面又要撑脸面,鄙视他们欠债不还的无赖和无钱仍讲奢侈的贵族毛病;同时又用一种赞颂的口吻来写肉店掌柜的这个汉族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争取到了和满人平起平坐的机会,但对他被封建传统僵化了的思维表示扼腕。在这些人物中,老舍最欣赏的是他的二表哥,聪敏、好学,还没有满族青年身上那种没来由的优越感和惰性,十分勤奋,并对人生有着明确的规划,但他也不是完人,也摆脱不了那个时代的人的共性。字里行间,你都可以听到老舍那沉重的叹息声。如果《正红旗下》能够完成,那它一定是一部足以传世的经典。不论人物细节、民俗风情的描绘还是社会现实的揭露,都细腻深刻,甚至可以说不输《红楼梦》。只可惜作者中途停笔。
2023老舍演讲稿篇7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众徒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
那是老北京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过了砂糖在锅里‘唰唰’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只有老北京才会有如此诱人的风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领略得如此动情传神!
老舍先生虽然祖籍山东,可他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更无比地爱着北京。他爱老北京的一切,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对北京的无比热爱,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北京,一个现实而又诗意的北京。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符号。
老舍先生出过国,留过洋,他自然懂得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这是一种欣喜与哀婉交织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正因为此,老舍先生在新时代北京的舞台上,努力创造着新北京的语言和形象,创造着新北京的符号。
于是,作为北京符号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的老舍先生,也成为了北京历史与现实的,北京人眼里与心中的,一座永恒的丰碑。
2023老舍演讲稿篇8
老舍,这个平民作家老舍,一生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了巨大的贡献。
他朴素,书房只有一个桌子,一个椅子和一张床,这种书房是有两大好处的:既可以安心写作,累了有可以躺在床上闭眼休息,大概只有老舍先生才这样想把。
他勤劳,他喜欢养花,这是人人都可以肯定的,养花是很辛苦的,他和他的夫人胡絜青在大雨来临时得把院子里100多盆花都搬到屋子里,天空晴朗时有得把屋里100多盆花搬回院子,这种情况下他都可以接受,他肯定很勤劳。
他好客,客人来的时候,他都热情款待,握手虽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倒茶虽是缓缓的,但是很彬彬有礼。在客人来时,他会把他藏的平时都不舍得喝的酒招待客人。他多么好客呀!
他平易近人,他帮助盲艺人组成队伍,让他们生活有了出路,他帮助老百姓解救芝麻酱的问题,让他们冲新吃上香喷喷的麻酱面。
他热爱生活,他有好多爱好:藏酒,养花,养猫,藏画,打拳,喝茶,书法,绘画,说相声,收藏古玩······
他有着这么多的优良品质,我们应该多多学习他的这些品质和优点。在我心目之中,老舍先生是永生的,我时常深沉地怀念他。因为,老舍先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著名现代作家。是我文学编辑生涯唯一联系最密切的作家。老舍先生弃世是使我受到震撼最为强烈的伟大作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读高中时,跟老舍女儿是同班同学。校长是一位民主人士,他特意邀请老舍先生来给中学生讲课。学校原是京师衙门,大堂就是讲课的礼堂。此前我已读过《骆驼祥子》,不禁想象老舍会是什么样子。他举步迈进高门槛,缓步走上大讲台,圆脸,分头,戴着黑框眼镜,笑呵呵跟学生打招呼,露出浅浅酒窝,和蔼,慈祥,让我们感到温馨,舒坦。此前,我没见过所读作品的作家本人,而今第一次见到,略有一些出乎意料。原来作家就是这个模样,跟普通家长也差不多,没有架子,没有傲气,朴素,亲切。但他的谈吐举止,优雅,风趣,显然是位学者智者。这便是用文字吸引我们、打动我们,愉悦我们,启发我们,帮助我们更清楚认识现实和历史的人。他那慈祥的神情,他那优雅的气质,后来成为我与作家们打交道时了解对方的一个重要标尺。此后不久高考我报名北大中文系,实际也跟这次难得的际遇不无关系。老舍先生是以其人其文和百姓知心、为民众领路的人,真正的作家,就应该是和百姓知心、为民众领路的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我在《人民文学》杂志从事编辑工作已经八年,拜访过所有在京的现代作家。但那大都是一般性组稿,唯有这次向老舍先生专题组稿,请他写骆驼祥子在新社会的剧本,历时两三个月,联系得最密切,接触得最亲近。经典长篇《骆驼祥子》,早已由著名导演梅阡改编为话剧。这一次是老舍新创作,并非原剧续篇。1957年巴金主编的杂志《收获》创刊,推出老舍名剧《茶馆》,这使新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的剧作家陈白尘非常羡慕。他希望组织到与《茶馆》并驾齐驱的新戏,发于《人民文学》。后因大跃进导致大饥荒,不便采访,计划延迟。1964年初,征得老舍先生欣然同意,我分头与北京市交通局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系,都得到了热诚赞助。那一年春节期间的一天,老舍先生65周岁诞辰前后的日子里,我陪同北京市交通局的领导和几位拉洋车出身的干部,来到丹柿小院,向老舍先生汇报解放以来三轮车工人的生活状态。老舍热诚接待我们,谈到中午,他特意请大家到萃华楼吃肘子,那时就是最高档的饭庄最名贵的菜了。 为了深入了解新社会里的骆驼祥子,老舍曾在我和交通局干部陪同下,多次前往北京站等处三轮车站点采访。在简陋的木板房里,老舍和工人坐在一条板凳上,欢声笑语话家常。对老舍的问话,工人们都抢着回答。老舍认真听,并做简要记录。经过一段时间,老舍写出了新戏第一幕,把我和人艺的演员,其中有曾演过祥子的李翔,找到他家去,听他读剧本。说实在的,我没有听出所期望的《茶馆》味道,李翔他们也默不作声。老舍抚摸着稿纸,不禁叹了口气:“往下,可该怎么写呢?”后来,他慨叹地向我表示:“现今流行‘打野鸭子’(当时正在上演配合政治任务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戏里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打野鸭子),咱写不来这玩意儿。”从此老舍搁笔,他没有让自己的笔裹进斗争为纲的风雨里去。而他本人,两年之后,却被那场史无前例摧残人性、灭绝人道的“文化革命”腥风血雨裹挟进去,遭毒打,受凌辱。鬼魅横行,群魔乱舞,这世道怎么了?太平湖畔,彻夜思忖。为尊严,为清正,为促使后人觉醒,他成为了二十世纪的屈原。 逼迫一批正直人士决然自尽,使我最不理解最为痛心的是老舍先生。现代作家之中,他是唯一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大师。新中国建立十多天,他就匆匆海外归来。刚踏上故土,他说:“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他曾经表示:“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潮流。”他爱祖国,爱人民,关怀劳苦大众,追赶社会潮流。归国后随即写《龙须沟》,歌赞人民政府,首先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为配合形势,他写各式各样即兴的剧本,不在乎能不能得流传。他答应写骆驼祥子新编,岂不也是为了歌赞社会。而那时的社会,竟把最忠诚于新社会的他逼上绝路。那时候国际上还不知他弃世,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秘密投票,首选老舍。老舍先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生为中国人,文化人,不可不知老舍,不可不读《骆驼祥子》,不可不看《茶馆》。先生的品格文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民众心目中,老舍是永生的。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时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也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不过不可能了。”这是老舍四十岁时写的自传,看到最后一句时我笑了出来,我认为这是老舍的幽默,自嘲。不知原意是否如此,再读两遍,又能看出老舍希望能一直活着,尽可能的帮助人们走出困境,一起革命。但这又是不可能的,有着些许遗憾。从中能感受到老舍为人的极度谦逊,话虽简单但却高度概括了老舍自己。谦虚、满足、随性、认真、无私、平凡,我觉得智慧一词可以比较概括老舍。
2023老舍演讲稿8篇相关文章:
★ 忙老舍读后感7篇
★ 老舍蜕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