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以读过的书籍作为材料展开写作的,就是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完成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同学们对名著人物的领悟,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说课读后感6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说课读后感600字篇1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
有机会读到了一本书,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它就是作家路遥用生命写成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看完本书,我觉得最大的感受可以用苦难和奋斗,平凡和伟大来概括,孙少平兄弟俩为理想不断奋斗的历程,为我解说了什么是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在书中,我最欣赏的就是主人公孙少平。
他是一个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人之外,同时,他也是个平凡的人,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这从他写给妹妹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我想,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和阳光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孙少平生活哲理也指点了我迷津: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我们不能因为平凡而不去生活,我们要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勇敢地接受挑战,努力地向上攀登,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从而给自己美好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平凡的世界,让我感悟到了不平凡的人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多么需要像孙少平这样能够忍受孤独甘于平凡的人啊。我愿成为这样的人。作为一名在电信实训的学生,我应该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奋发学习,掌握技能,将来,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
小说课读后感600字篇2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司汤达是在“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即就开始敏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特征的第一个作家”,也是在法国美学领域里,提出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第一个作家。
小说主人公于连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在于连十九岁那年被市长聘为家庭教师,不久,和市长夫人恋爱,事情败露后被迫到神学院投靠神父。之后在教派斗争中神父失败,于连也不能继续留在那里,于连又被说给宫廷大臣当秘书。从此,于连打开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门。于连十分能干,受到侯爵的赏识,为他发了勋章,于连因此参加了贵族们的反动会议,甘愿为贵族效劳。与此同时,于连也得到了侯爵女儿玛蒂尔德的感情,并迫使侯爵承认他们的结合。正在这时侯爵的政敌想方法让市长夫人写了一封揭发信,侯爵接到信后断然否定了自己女儿和于连的关联。于连气愤之极,枪击了市长夫人。尽管玛蒂尔德等人竭力营救,于连任被判处极刑……同事生日祝福语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及最终的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感情的描述,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近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小说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全书最耀眼、也在文学史上着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着笔于人物心灵的跟踪的手法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正是突出了于连处在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心理历程,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因此他日后能跻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于连。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在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及其实施当中的。他正因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职责”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他想要拥有尊贵的地位,众人的钦羡。为此,他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卑鄙、虚伪的手段,这一切都使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他毕竟内心还保留着真、善的一面,因此在每每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陷入深深的自责。因此,他的计划又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
不难发现于连的这种幸福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的,是为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实际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自己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感受不到踏实、安定,仅仅是自己告诉自己感觉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就像“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就是想紧之后就应怎样制定并实施下一个计划。这些所谓的幸福仅仅是表象而已,暂时的满足,暂时的安慰,于连为了表象而牺牲了本质,迷失了自己。当他得知德·莱纳夫人的一封揭发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把他历经千幸万苦打开的通往上层社会的门无情的封锁时,他想到了报复,他选取了最直接、却又最愚蠢的方法——结束了德·莱纳夫人的生命,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在监狱中的那段时刻,使于连想了很多,他从自己禁锢的思想中解脱出来,从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获得了灵魂的重生。他脱下了往日一切伪装的面具,找到了迷失的自我,也找到了最真实的幸福。他放下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应对死亡,安静的等待死后的再一次轮回。
作为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透过人对欲望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大概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对于书名人们以前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莱纳夫人的鲜血,“黑“是玛蒂尔德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我想红色是否还能够象征于连对人生的不懈追求,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明白自己存在真正好处、真正价值的生存状态吧!
在社会现实重重阻碍而又想要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取:退缩或是反抗。那些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缩者,他们享受着平庸的生活,最后却难逃社会进步被淘汰的命运。能不断地树立人生目标、决心要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显然使不欢迎虚伪的言行、卑鄙的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
我想,在人们一味的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于连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时,是不是也该想想于连的反抗精神。
我们是否也就应在“戴着脚镣跳舞”的同时,培养适合自己的“反抗精神”。
小说课读后感600字篇3
这周,我畅游书的海洋,认识了许多性格各异的人物:机灵天真的马小跳;精忠报国的岳飞;足智多谋的诸葛先生;还有……最让我赞叹不已的,是一个动物主人公——兵猴。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只金丝猴,叫大白牙,是一个孤儿。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与别人抢食,在一次领地保卫战中,因为奋勇杀敌,表现突出,意外地成为了萨蛮猴群的兵猴。后来,为了保护猴群,勇敢地同一只被他杀了两个孩子的,前来复仇的母雕殊死搏斗、同归于尽、壮烈牺牲。
在萨蛮猴群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五只兵猴。何谓兵猴?兵猴者,敢死队是也。大白牙为了猴群的安全而英勇牺牲,因此他的牺牲是有价值的,有分量的。萨蛮猴群一定会记住他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话出自汉朝著名文学家司马迁之口。这使我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战役中光荣殉职的毛岸英叔叔。他和大白牙一样,都是为了众人的利益去战斗而牺牲的,所以,全中国与朝鲜人民都会永远铭记这位烈士的名字。
牺牲自己,保全他人。这是一种多么伟大而无私的奉献精神啊!看,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在奋斗啊!
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小说课读后感600字篇4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割的生命伴侣和导师”。正是因为这样,我也很喜欢看书。最近,我就看了一本短篇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记》。
这本书是由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那我此刻就来讲述一下这本书的主要资料:这个故事发生在1872年的伦敦,英国富豪费里亚。
福克雨俱乐部的朋友打了一个价值2万英镑的赌注——他要证明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他完全能够在八十天环游地球。而他那些朋友都认为这根本不可能,因为在19世纪70年代飞机还没有出现,他们的代步工具是轮船以及马车等,要想在短短的80天内环球一周,几乎是不可能的。
福克带着他刚刚雇的佣人——路路通从伦敦启程,开始了这次不可思议的环球旅行。一路上,他们遭人跟踪,舍身救人,与恶僧对簿公堂,遭暗算贻误行程,遇风浪海上搏击,救人以身赴险境,海上燃料不足,疑为窃贼被囚……。他们几乎遇到了所有的困难和意外。然而他们总能一次次化险为夷,最终成功归来,赢得了2万英镑并且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险象迭生,作者用生动而幽默的语言来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述出了福克的沉着冷静,路路通的忠诚和勇气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像。同时,随着福克的旅途,我也欣赏到了世界各地的生活习俗和自然风光,也得到了一些完美的享受。
我读了这部小说,我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只要是正确的事,哪怕是正常人办不到的事,我们也要去试一试,说不定我们也能想福克那样,做出别人不可能做出的事情!
小说课读后感600字篇5
长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
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亲身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大家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
小说课读后感600字篇6
在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选出一部在我阅读过程中带给我的震撼,并且在读完之后给我深刻的思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那无疑是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的许多内容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官僚主义、大跃进运动和等方面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内容,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当绝望和痛苦如狂风骤雨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无垠的天边,恬静而从容的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小说课读后感600字篇7
?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于中国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落花生》这篇散文写了许地山用&l落花生&r的品性来教育子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的确是呀,花生的好处有很多,但最可贵的是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读到这里,让我想起六身边的一些人来。你们看,食堂做饭的阿姨,我们每天吃的饭都是她们做的,可是,我们想过她们的好,想过她们的付出吗?还有扫地的环卫工人,干净的走廊、一尘不染的教室、洁净的街口,这些都是他们的功劳,可是,我们关注过他们的手,关注过他们的辛劳么?还有为学校值班的保安叔叔,我们的安全是被他们维护的,他们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看守着,校园的大门,默默地奉献着。可是,我们在意过他们的美丑,在意过他们的品行么?有多少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虽然并不出人头地,可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啊!这些平凡又普通的人,正像一颗颗落花生,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文章中还写道:做人,不要像苹果、石榴那样引人注目,而要做花生那样,长相不好看,但却很有用的人。你看,我们班的小赵吧!长相平平、成绩又差,再加上他体育差、不讲卫生、令人生厌。可是,他一直在班上默默无闻,却无人关注。在我眼中,他十分负责,班上的牛奶都是由他一个人管理,他奉献自己,快乐大家。我还想到了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一个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的人,但他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一个中国。马云最大的功绩是用科学技术来改变世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到他的恩惠。
散文中最有意思的一句话:&l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r我也感受颇深。可在中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受尽宫刑,痛苦不堪,谁会想到,他会成为&l&r纪传体&l史学家第一人,被鲁迅先生称为&l史家三绝唱&r。司马迁算得上是一个奇人、伟人,为中国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一个有用之人。
人,为什么而活着?读了许地山的《落花生》,我似乎有了答案。一个人,不管他相貌堂堂,或是平庸弱小,只要他脚踏实地、乐于奉献,只要他有益于别人和社会,他的人生就有价值。我,愿意书写有意义的人生。
小说课读后感600字篇8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两本厚厚的《隋唐演义》。这两本书结合了白话文和诗,写了大隋从兴盛到衰败和唐朝的渐起的全过程。上下两册共六百零三页,共一百回,每一回的开头都有一篇摘自右调的诗总领全文内容。使文章变得更加精彩。《隋唐演义》的上下两册十分精美,是两本很好的书。
这两本书讲述的故事背景大为不同。一本讲的是当时大隋统一时,一本讲的是十八路反王起义时,故事内容主要是讲了绿林好汉:秦琼、程咬金、王伯当、单雄信等人以瓦岗山为根据地,联合反王大隋创建唐朝的事。当时杨广在位当大隋的王,他鱼肉百姓。大兴土木造宫殿,闹的百姓吃不好穿不暖,天天民不聊生,而他在宫里吃喝玩乐,十分快活。后来出于巧合,秦叔宝等人走到了一起,准备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造反。他们一反,各地也都反了。秦叔宝也是一路顺风,收降了许多身怀绝技心有大志的好汉,比如罗成、尉迟公等,使他们更加强大起来,在这世道上有了威望,同时也有了力量。终于,杨广上吊自杀了。随之唐朝又立了起来。隋唐演义就完了。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只有正义的力量是大的,自古正邪不两立,每一个人都要做有正义感的人。
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我很喜欢它。
小说课读后感600字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