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子读后感7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大家对名著思想的认识,读完一篇优秀的文章之后我们的内心肯定有很多的收获,赶紧写份读后感吧,吾优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对老子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对老子读后感7篇

对老子读后感篇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对老子读后感篇2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就应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明白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能够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明白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就应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就应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能够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能够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必须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方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能够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十分的窄,透但是气,十分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那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

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到达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能够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就应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礼貌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一样道。

对老子读后感篇3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为班主任这此布置的作业,没方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我忽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终究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红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依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义,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义就是,万物都是逐渐生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慢慢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论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晓得。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偏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义是说天长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于它们不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干持久。所以说圣人把本人置于后,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干构成就了他本人。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本人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收缩的经济时期,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需你用心去读去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行无为,有助于国度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关于当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念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对老子读后感篇4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老子》第八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老子》第四十一章

水是天下之至阴至柔,南怀瑾先生在书中便已用浅显的语言解析:“水没有骨头的,如果把它挡住,它只有转弯过去;如果筑一道堤防,水则一声不响慢慢等,等到水涨满了,又从堤防上满出去了。”水又是天下之至净至刚,水性至洁,虽能藏污纳垢,但其本质却是水净沙明,不为外界所污染。

我喜欢水,上善若水。水有它本性中的纯洁,只要它能做的,它都会以污染自己为代价,毫不吝啬的帮助人类。人应该大度的像水一样,如是书中所说:“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我喜欢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与世无争,处在众人厌恶之处。贡献虽大,但并不张扬,所处位置自然不引人注目,却依旧保持着善的本性。这种品质自然最接近于老子所说的“道”。“道”博大精深,自然不能一下全都领悟,老子便给出了水这一个参照物。水可以任劳任怨,忍辱负重,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所以“故几于道”。就像老子自己主张的一样,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

我喜欢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人……”。水的一切优点,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便永远安然处顺。同时具备固然不容易,但至少要学会其中的一个,才能会处事。

我喜欢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滴石穿,无论多坚强的人也对谁无可奈何,石头都可以软化。水平常默默无闻,但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便有了大作为,并且“驰骋天下之至坚”。

我喜欢水,无有入无闲。水可以穿越缝隙,前面挡住了路,便会自己找路,发挥更大的能量探求自己的方向。故而在生活中,遇到难处,越想走捷径,找突破,可能离出口越远,还不如冷静下来,重新想想。所以老子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无为,或许是最大的作为。

我喜欢水,汪洋大海,幻化为雨为雪,抑或变为苍茫之雾,又或凝望冰晶,都不失为水的.本性,依然洁净。或小溪,或江河,或大海;或平静,或波动,或惊骇,至阴至柔,抑或至阳至刚,无论怎样变化,无论身处何地,它,不曾改变。若都能像水一样保持本心,便可以不为世事变幻所动摇了。

我喜欢水,水不仅具有博大的胸怀,亦有可以毁灭世界的能量,这便要看人类如何利用水,稍有不慎,就会变成当年大禹所治的水,但只要给它通路,便有变回祥和的神态。

水,以至柔驰骋至刚,以无为治理有为。从某种程度上,水即为“道”。老子崇尚的清净无为,水有;功成名遂身退,水亦有。当手指尖触碰到水,清静通彻心底。

回味,净水……

对老子读后感篇5

提起刘邦,大家肯定并不陌生。每当我阅读《史记》,读到关于他的事迹时,总是不禁赞叹道:“他真不愧是一代枭雄!”

刘邦心胸宽广,宽厚待人。《史记》里记载,当时,农民起义,反叛秦朝,需要一个人先打入关中瓦解秦朝。众将领闭口不谈实力雄厚的项羽,却一致推荐刘邦,因为他们认为刘邦是宽厚长者,只有他能使百姓信服。刘邦借此树立威信,充实军队,赢得民心,为后面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深知,唯有不欺凌,不暴虐,宽厚待人,才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刘邦知人善任,任才唯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比不上张良;安抚百姓,镇守国家,他比不上萧何;连兵百万,百战百胜,他比不上韩信,但是他却能充分地任用他们,并且亲之信之,他的成功与这是分不开的。若不是刘邦的知人善任,一代奇才陈平就不会投奔他;若不是刘邦的任才唯贤,著名说客郦食其也不会依附他。他深知,唯有广招人才,举贤使能,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推翻强大的秦朝。

刘邦广开言路,虚心接受。刘邦并不是神人,于是他便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别人提出的建议,他总是虚心接受,思虑再三后决定是否听从。《史记》记载,刘邦与项羽对战时,楚军把汉军围困在荥阳。正在刘邦犯愁的时候,一个小官陈平献计:离间项羽和他的部下。刘邦并没因为陈平出身卑微,而对他的计策不屑一顾,而是加以分析,肯定了这条计策。陈平还需要四万斤黄金,刘邦也不因为他是小官而不同意。就这样,刘邦成功削弱了对手,壮大了自己。他深知,唯有多倾听别人的意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统一天下,实现霸业,成为枭雄!

从一个平民百姓,到一代伟大枭雄,是刘邦的点点滴滴改变了这一切!

对老子读后感篇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春秋时期,老子著述5000字,西出函谷关而去,经尹喜整理而成《道德经》。《道德经》是我国道家的经典著作,在此书里老子详细的给我们阐述了在德、治国、育人方面道家的思想理论。而今《道德经》成为我国古典文化的经典,它奠定了老子在历史上无可争辩的地位。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道德经》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地位。

?道德经》里的德。“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万物资始。天仁、地义、人信”在老子看来,德是同天地万物共存,道乃天地之根,德是这个母体下诞生的一个胎儿,是每个人都不可舍弃,穷尽一生应该追求的。德不是从一开始就发展得很完善的,它在发展中也分几个阶段,《道德经》里老子分了德之初、德之范、德之本、德之实、德之象这几个章节给我们详细讲解。相比儒家的“以德治国”,“德”的思想,他们在理论形成的根基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拿道家的德与儒家的德来作比较是不正确的一种做法。我们应该同时把二者精华吸收然后转为人生中我们可用的财富。

?道德经》里的育人。儒家鼻祖孔子在教育上宣扬“有教无类”。而道家的集大成者老子并非与孔子有着同样的教育思想。老子甚至是反对教育。在《道德经》的地65章有提到“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主张“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学无忧”。他不重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反对教育的。在当今“知识为武器”的时代,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不能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被不断发展的社会所抛弃的一种见地。这也打破了我们对经典的绝对崇尚态度,经典并非没有任何错误的,经典中也有被抛弃的糟粕。

?道德经》的治国。我们知道在儒家中宣扬“以德治国”施行“仁政”。而在法家中又是强调“以法治国”。当然这里的“法”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法”。道家的治国思想是“无为而治”。它既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的“无为而治”我们在《道德经》中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先不论在这个时代,老子的无为而治还有无其存在的价值。在今天依然有许多道家思想追随者,认为老子的思想仍然可以适用于现在的政治,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思想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石都已不复存在。所以,“无为而治”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的需要了

对老子读后感篇7

在老师的推荐下,这几天又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与前一段时间读的《论语别裁》的思想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说《论语别裁》教会了我怎样“入世”,怎样“做人”,那么《老子他说》就同时教会了我怎样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平衡。

我认为贯穿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顺其自然。其实在我们所有的做法中的两个极端是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和无所不为(做的太过火),而这两个极端都不会导致好的结果。老子的“无为”与“无所不为”令人惊叹。无为是一种禁欲,“无所不为”是一种纵欲,什么时候会禁欲,什么时候会纵欲,也算是人的本性与社会性的一种交替。所以最难拿捏得就是如何是自己处在中间的位臵,称之为顺其自然。让众生服从于自然造化,不要教化,不要规矩,不要戒条,任其自然发展。我们做一切事,都应如行云流水一般,治大国若烹小鲜,义所当为,理所当为,做应该做的事。

那么怎样做才是做到了顺其自然呢?

首先就是无所求。人的修养就应该无所求,无所得,越空越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就应该无欲无求,清心寡欲,淡泊坦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于现实就是最好的解脱自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太过贪图名和利只会招致灾祸。凡人活在世上,就会有欲望,欲望使他的本性堕落,也就使得思想越来越腐败,这就是为什么愈趋繁多的伪君子打着“口上仁义道德,心里男猖女盗”的幌子在乱世中求得生存。不过这种理念也很容易使人丧失进取心。毕竟老子身处的时代是乱世,所以他的很多理念都是在“避世”,

理解不深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

其次是求静。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我们现在的生活庸庸碌碌,总是太过浮躁,太过匆忙。有太多外界的干扰影响我们的心绪,人很难沉下心来思考真正的问题,究竟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曲则全”,只有心平气和,才能相安无事。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不要去抱怨生活的不公,打扰心的宁静。我们的心就应如“长空”、“寒水”一般,不让外界留下一丝痕迹,守住心这一片净土。

再次是要有天地一样无所不包的胸襟。上善若水,为什么水能给人静谧的感觉呢?是因为万物都受益于它,但水从不不与万物争,自处而甘居下地,善于容纳百川。水本晶莹剔透,虽能藏污纳垢,却从不为外界污染。(不过老子要是看到今日我们水污染之严重,不知是否还能讲出这番言论)要拥有像水一样至柔而又无所不包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最后是要确立一个目标。要树立一个人生观总是要先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才对。人生于世,做人做事,要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一杆标杆,它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态度和方法。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感触最深的其实是书本快结束时给当代年轻人提出四个“不”: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故明”就是要随时自省。人一旦不懂得自省,就容易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也就进一步地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固步自封,当然也就不会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自是故彰”就是凡事不能自以为是,不能过分地高估自己的能力,成功毕竟不易,总有一些事我们是办不到的。但这又不等同于自卑,

只有正确的估量出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自伐故有功”就是即使自己对某件事的贡献极大,也不居功,好处都是别人的,以平稳的心绪,谦虚地看待自己的功劳,这样,才能以平静的心态去干好下一件事,完成下一个功劳。“不自矜故长”就是不傲慢,就是不要装清高。有时候能做到卑微也不是一件易事。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羡慕起老子。他就如一个世外仙人,飘飘然在世间独立。但他其实并不是寂寞的,他的思想流传后世,已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让我们这些子孙后人学会处变不惊,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

对老子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对文章的读后感优秀7篇

对雷锋的读后感7篇

问对问题的读后感7篇

对海洋的读后感7篇

对圆明园的读后感7篇

对母爱的读后感7篇

个人对标心得体会模板7篇

业务员对个人总结报告模板7篇

业务员对个人总结推荐7篇

业务员对个人总结最新7篇

对老子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