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表达形式非常灵活的文体,都是在读书后产生的,完成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大家对书上所写的领会,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老家书读后感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老家书读后感篇1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初看《傅雷家书》的时候,首先感到的是傅雷心切和望子成龙,字里行间句句流露出对子女的严格而深刻的教育,每封家书都映照出他对子女的爱之切和情之深。像所有中国的父亲一下,傅雷对子女的爱是热烈而又深沉的。他把行动上羞于表达的爱,当面说不出来的话通过书信传递给子女,使孩子虽然远在国外,但一样体验到父亲浓浓的爱。我在读《家书》的时候,我时常会想:我的爸爸妈妈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对我或者正面教育,或者循循善诱,都是因为爱!
读《傅雷家书》,我受到了很多的成长教育。傅雷先生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谦虚待人、谨慎做事、礼仪得体;遇到挫折不气馁,取得成绩不骄傲,做人要有气节、有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我很庆幸在初三这个暑假读到了这本书,因为我正处于摆脱青涩,探知世界,走向成熟的人生关键阶段,还有很多内容我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接纳,但正像我爸爸对我所说的:这本书值得你一直读,读一辈子!
读《傅雷家书》,我最受震动的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他敢于让儿子自己去闯,支持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傅聪虽有磨难但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家,这与其父亲支持他大胆地闯是分不开的。傅雷让孩子从小就出去冒险,接受挫折教育,独自应对国外生活的种种挑战,而不是溺爱孩子。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我们所有人都不能依靠爸爸妈妈一辈子!
?傅雷家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使我更加理解和明白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的爸爸妈妈没有傅雷那样学富五车的才华,更没有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高深造诣,但是他们像傅雷深爱着傅聪一样深深地爱着我!我一定会努力,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老家书读后感篇2
合上书,细细回味那封封深情的家书。“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的心血全部融入一封封家书之中,教导他们立身行事,爱国成才,家书中更是傅雷的淳淳教导。其声音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隐约,我仿佛走进那位叫傅雷的父亲,聆听他那呕心沥血的教诲。
父爱如山,傅雷对傅聪的爱自是如此,高尚,纯洁,无私!因在外留学,傅聪的中文越发生疏,作为父亲,傅雷与儿子的书信交往,绝大是中文,在冬日短短几星期更是抄出了几万字的中文译作,可见爱子情深呐。
在书中,傅雷教导儿子的关键在做人,努力让儿子成为坚强的、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傅雷希望儿子做一个爱国之人,正直之人,真诚之人,坚强之人,希望儿子淡泊名利,也望子成龙。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有对人生对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做父亲的其大半生的心血历程来给爱子昭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傅雷以去,家书仍留……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老家书读后感篇3
终于,我用了一个月的零碎时间看完了这本《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当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老家书读后感篇4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老家书读后感篇5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教育家。”这是傅雷先生对儿子道德修养提升的一个过程,可见这位父亲对儿子的品行、艺术上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帮助儿子一步步实现,这样的父亲是令人敬佩的。不过,虽然许多父亲并非都是如此学识渊博、教育有方,但他们也都有可敬之处。
不惜高额费用请家教,帮助孩子克服学业上的困难的父亲们;为了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一样有优质的生活条件,努力赚钱的父亲们;不苟言笑,严格要求,却时时在暗中心疼的父亲们……他们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是的,我的父亲同样是可敬的,特别是他的教育方式与我同学的家长大为不同。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都抓得很紧,每天询问孩子的在课堂上的收获,作业中的问题,表现如何等等。我的母亲亦是如此,然而我的父亲却迥然不同,他从不问我这些琐碎的事儿,他曾经说过“学习是靠自己的”,他似乎也很信任我可以处理好学业的事。于是我也便从小就这么认为:学习要靠自己。
现在的我,在学业上总是名列前茅。父亲总夸我静得下心来,比较乖巧,所以他比别的爸爸少操许多心。其实我知道,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今天的我,有时还是需要父母的提醒,但父亲的那副“信任的表情”,时刻促动我告诉自己:我绝对不是慵懒之人。于是,我经常提醒自己“今日事今日毕”。
同学们总是羡慕父亲对我的“宽松”。他从来不检查我的作业,我也从不主动作业交给父亲。不是他不负责任,也不是我想逃避检查。那是因为我知道让父亲检查我的作业实在是非常痛苦。父亲离开课堂二三十年了,知识也忘得所剩无几了,检查作业时也看不懂啊。如果仅是随便翻看,如此不负责任,那就是多此一举。而父亲也百分之百相信我,明白我的为人“要么不做,一旦动起手来就一定做得好”。所以父亲大可放心。
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他们就定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让孩子去实现。我的父亲对我也有着殷切的希望,虽然他没说,但我心里也明白。父亲不说的原因我也清楚,就是不想给我增加负担。因为他知道我的学习已经有很有紧张压迫感了,若再给我扣上个大砣,较内向的我就会压得动不了,也不想再前进了。这就是反作用了,不仅没有给我动力,还把我拖下去,这不适得其反吗?多亏我有个明智的父亲!
有一位信任孩子、理解孩子的父亲,对我来说是一种幸运,他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总是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教育不像纸上谈兵那么简单,也是像跋山涉水那样困难,它的成功与否在于配合。一位优秀的引导者与一位自律的学习者配合,所表现出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我想父亲和我的配合表现出来的也正是这样的成功教育!如同《博雷家书》的主人公一样。
老家书读后感篇6
假期我读了《傅雷家书》,说实话开始读时,看到长篇的文字,我头都大了。第一感觉:没意思!
可慢慢读下去以后,我渐渐感受到了傅雷的良苦用心. 傅雷先生从1954年至1966年6月写的186封书信中 (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 ,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傅雷家书》获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及至目前,它在20多年间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对我们学生来说,更值得一读。
老家书读后感篇7
翻开页页泛黄的书信,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眼前仿佛是父亲殷切的期盼,母亲欣慰的笑容。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傅雷家书是父亲对在波兰留学儿子的教诲,更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无声的爱。
一封封家书寄托了傅雷对儿子艺术上的告诫,精神上的勉励。《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从一纸纸泛黄的家书中,我看出傅雷与傅聪已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在散发缕缕墨香的家书中,不仅是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读罢,我深受启发。
我从小就有一个学医的梦想。由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看到了医务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医者仁心,这使我更加坚定这一梦想,梦想终归是停留在脑子里的幻想,如若不付诸行动,永远不会变成现实,学医的第一步是学好生物,但偏偏这门学科,我的成绩很不理想,我想努力,但每次都被借口打败。当读到“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时,我憣然醒悟,一味地责备自己,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唯有用行动才能证明你心之所向,我决定用行动证明一切,不让梦想成为空谈,不被借口打败,而是打败借口。
从这本书中,我读出了父子之情,读出艺术修养,更读出了人生哲理。这对于傅聪,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感谢在这个假期遇到“傅雷家书”,我还想再次走入那张张泛黄家书的背后,去探寻更多的人生哲理。
老家书读后感篇8
读完《傅雷家书》,傅雷对傅聪的严格教育与音乐上的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傅雷曾说“艺术若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开花的树木”,那么我想说“傅聪的修养若是最美的花朵,傅雷的教育就是开花的树木”。在事业上,傅雷尽力助儿子一臂之力;在生活上,傅雷周到地考虑到了儿子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思想上,父子完全结合成了一体,即使相隔千里。傅雷,他用他的行动,点亮了傅聪傅敏心灵的灯。
在这伟大的父爱背后,在一封封信的千言万语背后,其实也隐藏着至关重要的线索——故事的背景。在最开始,傅聪为追求自己的梦想奔赴外国求学时,傅雷和妻子用温和贴切的口吻,仿佛近在咫尺地在与孩子聊天,字里行间透露着他们对傅聪的思念,还时而不经意暴露出傅雷因对傅聪的生活和学业太过紧张而显得焦急的口吻。
这时的故事背景一切都安好,感情也是那么纯真。可是读到1961年5月23日的那封信时,我总会感觉哪里怪怪的,细心摸索了一下便发现傅雷的口吻变了,虽然表面上是一封再简单不过的信,但是在写这封信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傅雷被污蔑且被错误批评,还要进行“思想改造”(其实就相当于坐牢)。
傅雷当时的心境一定是复杂、混乱的,所以这封信也显得迷茫和硬板,傅雷好像另有所思。可惜的是,以傅聪从波兰出走英国为转折点,政治的包袱日重一日,傅雷和妻子朱馥梅最后选择的结局,总让我心有所戚。
家书中,充分体现了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儿子无私关爱,为人坦荡、秉性刚毅的形象;也充分体现了傅聪孝敬父母,热爱音乐,心怀祖国的人物形象;傅聪的母亲朱馥梅在我眼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傅聪还小的时候,她就像家庭的润滑剂,承担着傅雷的冲动怒火。
傅聪大了,在海外留学,作为爱子情深的母亲,端庄贤淑、温厚善良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傅雷家书》以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傅聪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感人至深。
老家书读后感参考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