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之后,总能产生深刻的读后感,在读过这篇文章后,我们不禁产生了许多读后感,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学习的论语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学习的论语读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论语》,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欲速则不达”。
说到欲速则不达,《论语》是这样记载的: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看到这儿,大家肯定会想到《拔苗助长》这个故事吧?对,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因为贪快,所以让禾苗枯萎了。我们觉得主人公很可笑,但在笑话之余,我们想想自己也干过此类“傻事”吗?
我们班的吴金霖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干“傻事”的例子。为了早点做完作业,她写字时乱涂乱画,结果老师罚她“重写”,还要“翻倍”。就这样,吴金霖非但没有获得更多的娱乐时间,反而又增添了许多学习时间。你们说,她达到原先目的了吗?
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爸爸就是一个喜欢慢工出细活的人。一天,爸爸在写材料,柔和的月光洒进屋子里。“爸爸,吃饭了!”我大叫。“等一下。”爸爸回答。过了一会儿,见爸爸仍没出来,我便推开紧闭的门,看见爸爸正在聚精会神地写材料,又一边核对资料。我向爸爸抱怨道:“爸爸,您干吗写一遍对一遍呢?直接写吧!”“慢工出细活!”爸爸说,话语里带着点严肃。果然,爸爸把材料交上去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工作迅速完成了。
在现实生活中,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慢才能解决问题!
没有质量地贪快,会让你很后悔。因为欲速则不达!
学习的论语读后感篇2
古人云,今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仅仅是写了读完《论语》后的一点心得,就在整个中国好好火了一把!这个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详尽的阅读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间无不说明——《论语》是为这个世界而生的,其告诉人们的每一个道理,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暑假前夕,老师向全体同学下发了一张“暑假读一本好书”的宣传单,我接过宣传单,仔细的将各类推荐书籍目录扫视了一遍,遂即一眼便看上了《记得纯真少年时》,因此这本书也就被顺顺当当地选入了我的暑假读书计划中。
暑假到了,妈妈通过网上购物给我购买了这本《记得纯真少年时》,我第一次接到这本书,便急急忙忙地打开书本,通过前言的介绍,我了解了书中所选的是作家徐鲁所着的美文和励志故事,大致涉及到了成长感悟、少年友谊、自尊自信、乡村怀念、珍惜亲情、享受大自然、亲近阅读等等主题。就这样,《记得纯真少年时》陪伴我度过了半个月的时光,终于被我完完整整地品读一遍,我很赞叹作者的文笔,他的文字清丽、雅洁、纯正,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诗意和浓郁的书卷气息。无论是他描述别人的故事还是他亲身经历的故事都显得很生动有趣,给人一种亲切感。而且他笔下的故事本意都是教育和开导儿童和青少年,从一件件童年的回忆中找回最纯最真的自己,做一个自尊自信、团结友爱、珍惜亲情、热爱自然的人。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发,因为每一个章节我都会获得了不同的收获,从“暴风雨中的伙伴”中我懂得了珍惜难得的友情,从“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中我看到了伟大的亲情;从那一首“校园朗诵诗”中我被带进了美好的校园生活,从那一片“鲜花的洪流”中我被冲进了满怀理想的世界;倾听那“遥远的风琴声”,将一位位小人物的大精神传承与赞扬,相约于“一生的邀请”,将一位位伟人的美德与魅力传颂和崇仰;“用美丽的汉语演讲”来表达我们心中对母语、对祖国的赞美之情,用“甜美的读书声”来表达我们心中对书籍、对知识的渴望之情;“迎接十六岁的太阳”正缓缓升起,它耀眼夺目的光芒照射出青春的色彩,体现了青春所具有的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也暗示了青春散发的无限的激情与活力,“大自然的美”是属于世间万物的美,我们不要去伤害它、破坏它,也不要去疏远它和冷落它,而应该像对待我们的生命一样,去善待、珍视和保护它,并且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那时你会发现,其实大自然的美也是世间的一笔永恒而宝贵的财富。
虽然《记得纯真少年时》我很早就读完了,但书中感动、痛恨、欢喜、悲伤的情节仍时刻缭绕在我心头,确实让我感受万千,颇有受益,这本书的出现,也再一次勾起了我对那些童年往事的记忆,勾起了我对美好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学习的论语读后感篇3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战火纷飞,当时的文人学者们纷纷思考救民于水火,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派建立,后又出现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学派,于是乎,出现先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时代。著名的《论语》就是出现在这个时代。《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被称为“圣贤之书”,是为人处世的标杆,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间的言语行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就我个人而言,学习论语,主要在做人做事,教育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为人处世方面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些人在生活中不顾他人感受,自己不想做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要多多向他学习,虚心请教,以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看到有人犯错误了,要引以为戒,以别人得到的教训为教训,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他还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还尚在人世,作为子女来讲要尽孝道,不要去太远的地方,如果非要去的话,就要告诉父母你要去哪里,不要让父母担心。学习《论语》它会让你懂得正直的伟大,会让你知道所谓的“邪不胜正,公道自在人心”所以,你要相信这个世界总是美好的,你要相信这个世界光明磊落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
其二,孔子在教育学习方面有很多值得当今人借鉴的地方,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不分贵贱,贤愚,人人都可以受教育”,此外,孔子十分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他既重视学,又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让我们自己通过提问、思考、总结的学习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三,通过学习《论语》,提高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论语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他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更在修齐治平上实现安邦立国的大使命。中国历代先贤,有多少人深受孔子思想感染,从而创作出更多的经典。《论语》中的“仁”、“礼”等中心论点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正是通过学习《论语》才让我知道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并非只有四大发明等。这些是我对读了《论语》之后的个人心得,读书可以使人明智明理,但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感悟,《论语》一书博大精深,承载中国先贤的智慧思维,是我中华之瑰宝。希望大家可以多读一些这样的书,会让我们的人生少走一些弯路。
学习的论语读后感篇4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学习的论语读后感篇5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学习的论语读后感篇6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爱传统文化,《论语》吾之最爱也。
?论语》与我初次结缘
在我读学前班时,妈妈在朋友的介绍下买回一本《论语》,那时我不识字,但翻着那简短的文字,我就很好奇,硬拉着妈妈教我读。刚开始,第一则,妈妈每天教我读5遍。俗话说:“反复是记忆的基础”。到第五天时,我已经能背诵第一则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也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学第二则时,就坚持复习第一则,就这样我坚持了一段时间,我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我也明白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道理,尝到了“反复是记忆的基础,记忆是理解的窍门”的滋味。
?论语》与我成为朋友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与这本书成了要好的朋友,它一直就在我的书桌旁陪着我读书,空闲时我随手一翻,它就像变魔术一样,化身为圣人,与我促膝相谈——与君一句话胜读十年书。
在学习中,每当学到《论语》知识我就非常激动,因为我又可以和我的朋友见面了。当老师教我们班的同学读时,我已经会背了,当他们会背,我就会默写了,这时老师就会走过来摸着我的头说:“孩子,你太棒了!”这时我在高兴之余,更要感谢我的好朋友———《论语》
当我学习懒惰做作业不思考时,我的朋友也会敲着我的脑袋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时我明白了以后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论语》是我生命中的指路明灯
?论语》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论语》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论语》是灯,照亮夜行的路,《论语》是路,引我走向黎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我懂得了如何培养言而有信,严于律己的处事品质。在我们班的同学中,大多数都不能言而有信,严于律己,犯了错误总是想推卸责任,从不找自身的原因。而有修养的人却能在遇到问题时,不断反思自己并修正自己,宽以待人。
如果我们大家都能认真学习《论语》,那么就会成为有良好修养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美好,中国梦的实现就指日可待。
转眼间,我即将结束初中的生活,我的朋友《论语》仍然陪着我,为我的成长指明方向。
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论语》
近年,社会上掀起了传统文化热。各种方式都在普及《论语》。但有的演讲并没有把握它的本质,有的影视剧只为追求收视效果,却不尊重历史,这样普及传统文化并不好。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知行合一。
总之,我会从现做起,从我做起,带动身边的人诵读《论语》,我也要把这种方法传给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学习的论语读后感篇7
要论国之学,经之典,《论语》可当其首。——丁子
学习《论语》,当注重内外兼修:文化强国,文化自信。近几年,从阅读到悦读,再到全民阅读,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中华文化,需要文化传承。中华民族,需要文化自信。
近期,参加中山市传统文化读书会两期活动之后,再次对国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论语》,有了新的认识。中山市教体局周信副局长,可谓这方面的专家。他的讲座,没有单纯的说道论经,而是结合了自己的研究,结合了现实生活,结合了人的本心、本性,分享了他独特的阅读感受,深受启发。
笔者认为:学习《论语》,至少要三从:从师,从心,从本。
从师学习,道之自然:
读几句四书五经,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因为,很多人读的是表面,没有入其实质,没有内化于心。或略知皮毛,或一知半解,或断章取义,或歪曲其义,如此而已。
其实,学者,就算是好学者,也当从师,从良师。对《论语》,应该说不少章节还是熟悉的,也是认真读过的。特别是对于中文系毕业的文科生,不学孔子,不了解《论语》,是说不过去的。再说,作为语文老师,也是在教学生学习《论语》。
不过,反省自己,至少到目前为止,对孔子,对《论语》,更多的是停留于读的表面,并没有深层次的阅读,更没有系统的阅读。至于学以致用,谈及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也是相当不够的。
细读《论语》,发现:简单的对话,却包含了众多的道,众多的理,还有众多的法和术。从学而篇到为政篇,其实都是在谈学习,就学习和思考,学习和运用。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在生活细节中谈学习,在日常对话中谈学习,在为人处事中谈学习……从中,不难发现:学习,不止是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学做人,做有孝、有忠、有德、有信、有为之人。
学习国学经典,就算是孔子这一伟大的圣人,自然也不可能穿透时空,能预见今日之学习,但是,其经典要义,却是有指导意义。古之礼,古之法,古之德,古之行,不一定是现在流行的,或认可的,但是,至少在当时就是公德、公法。后人,自然要继承,更要创新,然后进步发展。
只要认真读了《论语》,作为读者,你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肯定会有不有的观点、看法,甚至于有一些抵触的情绪。应该说,这是正常的。如果,此时,有一位良师指点,有一位得道者点拨,我们是不是可以少走一点弯路呢?
说一个本人学习《论语》的经历:
读初中时,应该是第一次接触孔子的《论语》,问老师:老师,这个“论”字怎么读?为什么读第二声?是言议论文中的”论”的意思吗?
老师说:古代汉语,跟现代汉语不同,读音不同,意思不同,语境不同,读汉字,要读准。
我,记住了老师的话。心里想:老师真厉害,这读音也知道。
读高中时,老师再次强调:《论语》是重要的考试内容,大家要多读多背,还要理解字词的含义。
我记住了老师的话,心想:高考时,我能翻译这些语句,拿个高分,没问题吧?
读大学时,老师没有讲字的读音,字的含义,只问了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学习?你,会怎么做人?
工作二十多年了,遇见了很多的老师,也教了很多的学生,感觉:我还在学习,还在了解“学而时习之”,还在想着“不知而不愠”,还在学着“三省乎己”……
师之重要性,大家不妨再读一回《师说》。
学习的论语读后感篇8
?论语》中蕴含的道理,是数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孔子的思想和境界,是我们现代人所最需要借鉴的。然而现在所处商品经济世界的我们,却丝毫注意不到读《论语》的重要性。
我在爸爸的督促下,开始了背《论语》马拉松。在背完第一章后,我深刻意识到了读、背《论语》的重要性。第一章中,不少是教我们贤人、君子、孝子该怎样去做,还有是教我们仁德的。比如说:“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孔子说:‘父亲活着时,儿子不能独立行动,便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就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准则,就可以说他是孝子了。’”
?论语》中有的是用来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它们对当今的治国,甚至是治家都对我们有着很好的启发呢!虽然我现在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应用《论语》中的知识,但是我相信,是好文章、大道理,终会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启示,使我走上灿烂的人生大道,并且笑得更灿烂。
而我,也会因为有了《论语》的基础,从而获益匪浅。
?论语》是一本好书,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智慧珍品。而经典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用它无尽的光辉,指引着无数无知的人们在茫茫历史的长河中前进,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我背《论语》,我在它的字里行间中找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论语》,把它的精神传播下去。
学习的论语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