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讨论教案时,常常会强调如何有效利用课堂资源,教师写教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前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儿园大班测量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大班测量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幼儿讨论
小结: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五、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幼儿园大班测量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步测的方法,区别物体的远近。
2、学习使用不同工具测量同样的距离,初步感知距离与测量工具之间的关系。
3、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用目测的方法区别远近
1、教师站在黑板前,幼儿呈半圆形面对教师坐在座位上。请幼儿目测:谁离教师最近,谁离教师最远?
2、教师站在门和窗之间,幼儿目测:老师离门近还是离窗近?
3、使用幼儿用书第7页,看看哪个小动物跳得远,哪辆汽车进车库的路远,并用小棒量一量。
二、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距离,体验工具不同,测量次数也不同。
1、教师和一个幼儿一起步测教师长度(从教室前面到教室后面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幼儿边走边数共走了几步,然后将幼儿测量的结果分别记录在黑板上。
2、教师:老师和小朋友都走了相同距离的路,为什么老师走的步数少,小朋友走的步数多呢?
三、请幼儿用长短不同的小棒量一量桌子,边量边数,看看测量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1、幼儿发现: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一样的距离,需要测量的.次数是不一样的:测量工具越长,需要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的工具越短,需要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2、游戏:机器人。
幼儿园大班测量教案篇3
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区别物体的远近,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会进行8以为的看图列式计算。
准备:
1、确定场地,绳子、圈、尺子等测量工具若干。
2、笔、纸人手一份。
3、算式操作单。
过程:
1、目测物体的远近:游戏"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
幼儿按教师指定方向走,如走向滑滑梯、跷跷板等,听到停止信号,幼儿立定。
2、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远近。
3、幼儿在次测量并进行记录。启发幼儿相互验证远近。
4、引导幼儿用不同材料测量同一物体,发现测量工具与测得数据之间的关系。
5、看图列8以内的算式。
(1)看图列加法算式。
(2)看图列减法算式。
(3)教师提供其他操作单,供幼儿练习。
幼儿园大班测量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远近的含义,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远近,并初步学会记录。
2、在游戏中体验比较远近的乐趣与成功感。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有自然测量的经验。
2、各种可以用来测量远近的工具:纸棒、盒子、绿茶瓶、书本、小筐……
3、6个装有(即时贴1条,记录表1张、记号笔1支、粉笔1支、五角星贴贴纸1枚的小筐。
4、地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目测远近。
1、幼儿排成一队随老师进教室,立正站好。
师:谁离黄老师最远?谁离我最近?
2、幼儿坐成半圆形。
师:谁离我最远?谁离我最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用目测可以比较远近。
二、工具测量远近。
1、a和b(两个坐得比较近,目测不出来离老师的距离)谁离黄老师近?谁离我远?(出现争议)
2、目测不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测量远近?(工具:如手、脚等)
3、请一个幼儿用手或脚测量,老师观察指导。
师:现在我站起来,凳子就代表我的位置。
(预测:1、幼儿测量正确:他量得真好,开始量的'时候手或脚会和他的凳子碰一碰,量到最后会和我的凳子碰一碰。
2、幼儿测量不正确:开始量的时候手或脚要和他的凳子碰一碰,量到最后要和我的凳子碰一碰。一只手要碰到另一只手,脚跟脚尖要碰住等。)
4、出示箱子里的各种物品(纸棒、盒子、绿茶瓶、书本、小筐……)。
师:我这有好多东西,它们能测量远近吗?
幼:能。
师:我请一个孩子来试试。(师及时纠正和指导)
三、跳远比赛。
1、比赛: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工具测量远近。你们想不想来一次跳远比赛?现在我请小朋友三个人一组去领一份材料,找到一空地,贴上及时贴,每个人轮流跳,跳到哪用粉笔做记号,其他两个人分别测量、做记录,记录表的上面一行写学号,下面一行写远近,最远的贴上代表冠军的星星。
2、检验(重点检查两份记录表)四、延伸活动——测量地图。
师:刚才的跳远比赛每组都产生了一位冠军,现在他们要代表我们班去体育馆参加比赛。这是一幅幼儿园到体育馆的地图,你们看得懂吗?
幼:有一条路上有酒店,有一条路上有医院,有一条路上有银行……师:你会选哪条路?为什么?
幼:近,可以节省时间。
师:到底哪条路最近呢?我们一起回教室量一量吧!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幼儿园大班测量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幼儿园大班测量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二、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 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
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测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
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
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4.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脚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5.集体
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实践操作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
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五、发散引导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幼儿园大班测量教案6篇相关文章: